包豪斯设计学院留学(包豪斯设计学院留学费用)

留学在线   2023-11-04 10:00:50

“包豪斯”100年了。

当我们指着一座平屋顶白色建筑,脱口而出“包豪斯风格”时,我们真的清楚什么能够代表今天的包豪斯建筑吗?100年过去了,包豪斯这个概念经过不断阐释、误读和再阐释,直到今天再讨论它时,似乎已然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共识。如果100年前的包豪斯只是一个遥远的历史象征,那么回顾包豪斯的历史,重提它当年的核心精神,或许有助于理解并重新想象我们生活的世界。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新旧世界的交替中诞生

对世界艺术与设计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包豪斯学派,始于1919年在魏玛设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组成,“Bau”为“建筑”,“Haus”为“房屋”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刚从战场归来的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目睹过机械化大屠杀,战争的残忍令格罗皮乌斯渴望建立全新的世界,他希望创立一所新型艺术学院,培养出来兼具实践与智慧的年轻人,以求建立一个更文明的社会:这将是一所社会改良者主义的设计学校,1919年4月,“魏玛包豪斯国立学校”就此诞生。

在格罗皮乌斯的设想中,艺术学院应该打破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阶级壁垒,他宣称:“让我们共同建造属于未来的建筑,把建筑、雕塑和绘画融进一种形式中,并从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中冉冉升上天堂,变成未来新信念的象征。”(《包豪斯宣言》)

格罗皮乌斯上任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雇佣一批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包括保罗克利、康定斯基、利奥尼·费宁格……世界上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中,有几位不时出现在同一所学校里全职授课,康定斯基在这里主持壁画工作坊,费宁格负责印刷工艺课,保罗克利教授彩色玻璃绘画……当时的包豪斯,就是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手艺传承自工匠,审美灵感来源自艺术家,学校的核心是工作坊,学生掌握技能的方式并非将设计画在图纸上,而是把它做出来。比如椅子、书籍、彩色玻璃或金属物件。在欧洲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艺术学院能如此充分地将新思想付诸实践。1924年,两件精巧之作问世:学徒玛丽安娜·布兰德的银质茶壶,以及华根费尔德的金属台灯,它们迷人的简洁现代风格,优雅的形态,灵巧的实用,令人击节赞叹,被视为工业设计早期的杰出典范。次年,马塞尔·布鲁耶设计出第一把钢管椅(后称“瓦西里椅”),创造性地使用钢管这种价格低廉,可大批量生产的材料。这件当初被设计师视为“最不艺术、最理性、最机械”的作品,反倒立刻受到了追捧,时至今日仍在全世界的会议室、营业厅随处可见。

从创立至关闭,包豪斯存世仅短短14年,但其宣扬的理想建筑模式,集体创作的团队精神,艺术与手工艺、工业生产结合的理念,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激起的涟漪至今随处荡漾。

王受之:记住包豪斯教学的核心精神,是团队精神

20世纪初从海外留学回来的艺术设计前辈们,包括庞薰琹、雷圭元、李有行、祝大年、沈福文等人,回国都带回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1956年,由庞薰琹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校,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继承包豪斯思想的设计学院。但是,在1970年代以前中国内地并没有出现过系统介绍包豪斯的情况,只有一些零碎的介绍。那么包豪斯在国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是怎样的?为此,记者采访了曾执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的王受之教授,他可以说是包豪斯学派在中国的重要推手和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1982年,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王受之被分配到广州美院工艺美术系当教员,从而开始了对包豪斯的研究。当时国内连包豪斯这个翻译都还没确定,台湾用的是“包浩斯”,王受之觉得“浩”字不太适合,就改成了“包豪斯”。

在外文资源稀缺的年代,一本台湾学者王建柱翻译的日本评论家胜见胜的著作《设计运动100年》从香港流入广州美术学院交到王受之的手上,里面有一小节提到了包豪斯,还提及了1946年佩夫斯奈的《现代建筑的先驱》。据王受之介绍,这是第一本把包豪斯完整地作为一个学派来研究的著作,他专程托人从香港买到,如获至珍。

有了这两本著作的底气,王受之开始着手写包豪斯。1983年,油印本《现代工业设计史略》在广州美术学院印了300本,这是国内最早完整介绍包豪斯的著作。上世纪90年代,他还亲自去了一趟德绍、魏玛和柏林包豪斯档案馆。

到了德国以后,王受之日益感觉到包豪斯思想的重要性,同时开始意识到,包豪斯并不如我们之前想象中那样“成功”。在德国,它没有市场化,完全是一个理想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的试验田,试图为20世纪的人们提供一种理想的建筑模式。而我们今天谈包豪斯,是基于周边有一个巨大的对于现代设计的需求市场,其历史语境难以等同。

除此之外,包豪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歧义是,今人谈论包豪斯,往往视其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形式,而非把它当做一种设计观点。实际上,这可能是最大的误读。

“包豪斯不是一种风格,它的核心是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却最易误会的一点,包豪斯不是一场形式主义运动。”当年,凡·德罗提出的设计箴言“lessismore”广为流传,今天被理解为用很少的设计,得到很多的美学结果,其实,这句话更深一层意思是,用少量的成本投入,为更多的人服务。

王受之专访

南都:你如何看待国内兴建的一些“包豪斯风格建筑”?

王受之:可以说风格是包豪斯的,但那只是个躯壳,包豪斯的建筑是有灵魂的,它当年是为穷苦的德国人民服务的,如今百亿级的房地产商,心里真正有怜悯之心吗?时代不同了,今天所谓的包豪斯风格建筑基本只是个形式。

南都:那现在有没有体现包豪斯灵魂的设计案例?

王受之:严格来讲没有。我们现在富裕了,有一批收入不错的中产阶级、富裕阶级,他们喜欢谈包豪斯,但其实包豪斯面对的是底层民众。现在即便我们做出很像包豪斯风格的建筑,也只是形式上像。我们现在的设计是在创造问题,不是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回到“解决问题、团队精神、为人民服务”三个基点上,我们才有可能重现包豪斯。

南都:你认为中国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困境在哪里?研究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设计领域有何意义?

王受之:现在的设计学院是越做越豪,八大美院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建立了三四十个不同的设计学科,学科细化以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降低,这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这些学院,还以包豪斯曾经有工作室为名义,把设计学院的资源分解成若干小的工作室,这是重大错误。我们忘了,包豪斯一共只有12个老师,150个学生。学校规模小,师生像个大家庭,大家住在一起,集体创作。中国的设计学院动辄5000人,办工作室就是分解学校已经非常稀有的资源,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完全没有设计学院需要的人和人在一起的团队精神。所以,解决中国设计教育的困境,第一个就是要把工作室拆散,变成重新的大系,融合教师资源,老老实实做教育,不要各抢山头,记住包豪斯教学的核心精神,是团队精神。

另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的底子太薄,我们没有对于专门针对设计学院开设的人文学科,设计史、艺术史的作用可有可无,更不要说美学、哲学和心理学。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手头很勤快、会用电脑,但是人文底子薄弱的功利主义者。今天我们纪念包豪斯100年,就是要思考怎么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有思想、能够贴近广大市场,而不是为权贵服务的设计人才。这才是为什么100年前包豪斯诞生出最精彩的一批人,他们改变了世界,也是今天我们纪念包豪斯的最大意义。

南都:包豪斯的理念和坚持,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吗?“包豪斯”之于今天还至关重要吗?

王受之:包豪斯对我们仍然至关重要,它提出了设计的本源,就是解决人民的问题,包括功能、生理、心理、审美、品位问题,它一开始就考虑到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民众,而不是权贵。但是今天我们转了一百年,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原点,我们陷入了消费主义,却还在提“包豪斯”。

包豪斯在世界设计发展史上是一个特例,并不多见。包豪斯原则上是没办法重复的。现在有人妄想说要重建一个包豪斯学校,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条件已经没有了。

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包豪斯的精神,始终把为广大人民服务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点,不要把设计变成时尚,而是把解决问题作为设计的原动力。设计要考虑人的使用,而不仅是创造一种商品风格,人的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张云亭:

中国的包豪斯是什么样子?

作为中国一名资深的建筑记者,张云亭有长达九年时间在建筑、设计领域进行持续的报道,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她对记者解释了包豪斯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典型“误读”:

“如今包豪斯给大众留下的只是白盒子、平屋顶,水平无装饰的窗户等很刻板的、形式化的印象,以至于很多人会把包豪斯与现代建筑风格混为一谈。”实际上,像北京798工厂这样的建筑,是受包豪斯影响的东德工程师在中国的建筑,它并不属于包豪斯学校时期的风格。

那么,在当代中国本土建筑中,是否有真正体现包豪斯风格和精神理念的建筑案例?张云亭认为,目前很难说有“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因为这个风格到底是应该定义为包豪斯校舍还是“号角屋”的风格,还是更广泛地认为是后来的“国际风格”,都会影响到如今“中国的包豪斯风格建筑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

但她也指出,从包豪斯精神来说,一些预制建筑也许是最接近包豪斯建筑师们愿景的。比如在1950-1960年代,北京就有了像北京民族饭店这种采用预制装配式框架技术来做的楼房。

现在谈及包豪斯,张云亭认为也许我们应抱着更审慎的态度:“包豪斯思想中有几个理念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十分重要,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然后是,如何实现质量与美学的结合,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也就是我们今天中国所谓的‘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者与企业家们能不能共同来完成这样一个审美提升的过渡期,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使命。”

另一方面,当下互联网时代大多数时候更强调虚拟世界的创新,而包豪斯所提倡的艺术与手工艺的价值,是重新让人们回到“物”的创造这件事上去。张云亭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许会忽视,物的美学价值、所承载的人类情感与体验,事实上与虚拟世界的创造同等重要。”

推荐书单

《被误解的包豪斯》

作者:张云亭 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重新梳理了包豪斯的历史成就、风格、教育体系和包豪斯理想等,还亲自到德国在档案馆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作者还采访了超过20位如今仍然与德国包豪斯领域相关的从业者。

《包豪斯剧场》

作者:[德]奥斯卡·施莱默·[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者:周诗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初版于1925年,1961年英译本问世,成为西方学界理解包豪斯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撕碎建筑的硬壳》

作者:[日]隈研吾 译者: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该书是隈研吾著作《反造型》的再版,通过隈研吾最著名的几个建筑设计案例,展示了隈研吾与“包豪斯”相观照的东方式的建筑哲思与设计理念。

“包豪斯100年”

国际纪念展览目录

1月23日至5月5日

德国柏林 布洛翰博物馆

《从艺术与工艺到包豪斯》

2月9日至5月26日

荷兰鹿特丹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

《包豪斯———新世界的先驱》

4月28日至7月29日

德国哥达 公爵博物馆

《包豪斯与现代化之路》

9月6日至2024年1月27日

德国柏林 现代画廊

《原作包豪斯》

3月15日至6月10日

德国柏林 世界文化宫

《迁徙的包豪斯》

3月31日-5月11日

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

《包豪斯·照片》

2月8日-2024年2月2日

德国慕尼黑 新展馆设计博物馆

《回顾包豪斯:40件物品5个对话》

4月12日-7月21日

中国香港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影像中的包豪斯》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

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