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油画去哪个国家留学

留学在线   2023-11-23 09:50:09

罗工柳

罗工柳(1916年1月5日—2004年10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1938年到延安,不久后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年底赴太行山抗日前线,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美术编辑,从事版画创作。1955—1958年赴苏联留学,入列宾美术学院研究油画艺术。回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协常务理事等职,担任第二至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者。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

罗工柳出生于充满忧患的20世纪初期,在少年时代便向往进步文艺,立下艺术救国的志向;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毅然弃学从戎,投身抗战宣传,奔赴延安,走向战斗的前线;在以刀笔为武器的战斗中,吸收民族民间艺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带着延安革命美术的创作经验,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的艺术事业,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405期,内容有删改。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罗工柳是一位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的名师。他的艺术历程时刻紧贴社会发展的脚步,他的每一次选择也都是在时代的大潮下作出的自觉反应。在“为人生而艺术”的追求中,他不断践行着艺术创新的理想,同时也坚守着与社会、与人民同行的创作宗旨。

绘土油画,吟革命情

1950年,中央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筹备处接到中宣部和文化部的指示,为举办“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向各省市知名美术创作人员征集党史题材美术作品。

罗工柳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参与者,被指定画“整风报告”这个题材。起初,他是有些为难的:“我一看,这么大的题材,这样一个开会的场面,怎么画?再说,一人讲话,底下好多人听,有什么好画的?我不想画这个内容,就问彦涵:换个题材行不行?我有个素材稿子,是关于冀中地道战的。彦涵表示要问问领导,反映一下。”

彦涵向周扬反映了情况,周扬说:“地道战题材很好,抗战题材太少了,要画。但整风报告也要让他画,因为他参加过延安整风,别人没参加过怎么画?”受过党多年教育的罗工柳,虽然感到有困难,但还是把任务接下来了。

罗工柳 《毛主席在延安作整风报告》 布面油画 1951年

罗工柳认为绘画应该一目了然而又余味无穷,不宜过多地依靠讲解。画面中毛主席衣着非常朴素,一只手伸向前方,仿佛在憧憬未来,听报告的人物形象让人感觉很真实。罗工柳以真实、质朴的手法再现了作品的主题内容,并将我国传统的写实艺术和欧洲的写实技巧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创作境界。

谈到这幅画的创作心得时,罗工柳说:“我不是把原来认识的人搬到创作上去,我是脑子里面活着许多人,把它集中起来,概括起来,创作成典型的东西。我的画看来是写实的,其实每个艺术形象都是综合了许多生活形象的意象。”

为什么要画《地道战》而且能够画出来?罗工柳的回答是:“党派我深入到敌人后方去,派我到‘大鲁艺’去。这是在‘大鲁艺’学习的一个小小的结果。”

罗工柳 《地道战》 布面油画 1951年

罗工柳并没有参加过地道斗争,之所以想画一幅表现地道战的画,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见证过平原斗争的紧张、残酷,后来他在延安听到平原上出现了地道——不是上树,而是钻到地下去和敌人战斗,这个消息使他非常感动。

1947年,罗工柳从延安重返太行山,参观了“弯弯曲曲,道道很多,非常复杂,好像进入仙境”的武乡窑洞保卫战的遗迹。他从窑洞战想到地道战,画地道战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工柳到了北京。在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罗工柳听平原上的民兵代表讲了很多关于地道战的故事。会后,他带了一幅定稿到保定的乡下去,请民兵们提意见,并参观了地道遗迹,看民兵们做战斗动作,听民兵们讲战斗中的生活。

罗工柳 《地道战》草图 素描 1948年

罗工柳回北京后又开始重新画《地道战》这幅稿子。稿子刚刚画出,抗美援朝战争又开始了。罗工柳就更下定决心把它画出来。画完之后,罗工柳便到朝鲜前线去了。

罗工柳在抗美援朝期间的手稿(一)

罗工柳在抗美援朝期间的手稿(二)

罗工柳在抗美援朝期间的手稿(三)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画这两幅画以前,罗工柳从未创作过油画。以前他在延安是搞木刻的,在前方也是搞木刻。有人认为罗工柳没有进行过油画创作却能完成《毛主席在延安作整风报告》和《地道战》两幅大幅油画创作,是天赋异禀。但罗工柳知道这并不突然。从杭州艺专开始,他就专注于素描整体训练,而这两幅画也是靠整体取胜的。

除了这两幅作品,罗工柳还有很多油画作品被称为“土油画”。“土”不是贬义,而是指那种带泥土味的独特画风。时间的距离越远,那种特有的历史气息、生活气息、淳朴画风,便越会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那种“土”,今天看起来扎实、厚重、沉甸甸、有意识,“土”得淳朴好看。而罗工柳自己也说:“我本身就是土包子,从山沟里出来没有留过洋,当然不会是洋包子。”

留苏学艺,厚积薄发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了一段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历程。在派往苏联的8000多位留学生中,有33位是美术留学生。他们“恰同学少年”,在苏联受到了系统的西方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他们织就了一个时代的美术梦。而罗工柳也是这33人中的一员。

1956年罗工柳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前

1957年罗工柳在涅瓦河畔

1955年,罗工柳39岁。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顺利地通过考试,成为留苏同学中的一员。赴苏前,他便抱定一个信念:要真正地学一些东西回来,不辜负组织上的期望。

罗工柳在莫斯科临摹《伊凡杀子》

1957年林岗、全山石、肖峰、罗工柳(右一)在乌克兰写生

心中怀着这一信念,赴苏3年多,罗工柳没回过一次国。他把当进修生每月发的900卢布补贴,都用来买画布和颜料,用来临摹,用来到各个艺术馆、博物馆参观和游历。他生性不贪玩,所到之处,留意的只是与专业和创作有关的事物。

罗工柳 临《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王写信》(列宾原作) 布面油画 1958年

罗工柳 临《伊凡杀子》(列宾原作) 布面油画 1958年

罗工柳 临《少女与桃》(谢洛夫原作) 布面油画 1958年

罗工柳 临《阳台上的姑娘》(柯罗文原作) 布面油画 1958年

苏联美术教程特别注重写生,要求学生经常出外景进行创作。有一年的秋季,罗工柳一个人来到芬兰湾的海边,背着画箱转了一天也没找到好的景地。不知为什么,他固执地没有离开。直到太阳下山那一刻,落日的余晖洒在桦树林里,整个色调是那样的理想,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他马上把它画了下来,定名为《深秋》。在返校的路上,他满心喜悦,因为他画了一张画儿!

罗工柳 《深秋》 布面油画 1958年

在苏联时,罗工柳很注意有关十月革命的作品,注意浏览十月革命的遗址和各地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列宁格勒的州委书记还特意带罗工柳等留学生负责人参观了十月革命的司令部——斯莫尔尼宫。在那里,罗工柳看到了列宁当年睡觉及工作的地方。正是在感受到十月革命的伟大的同时,他萌发了表现中国革命的强烈的创作欲望。

毛主席说过,不要盲目地排外,慈禧太后才排外呢!罗工柳赴苏留学前搞的是土油画,形成的是自己的风格。留学期间,他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色彩造型,最惬意的是临摹了大量世界名画,丰富了创作空间。

绘画不止,育人不息

1958年一回国,顾不上旅途劳顿,罗工柳便步行上了井冈山(当时汽车只能开到茨坪)。那时井冈山的许多地方还保持着原来红军根据地时的样子。井冈山令罗工柳感动至深,让他明确了革命胜利是全国人民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井冈山的斗争是了不起的革命历程。

这山这水仿佛蕴含着全国人民的力量,吸引他不断创作。《火种》《毛泽东在井冈山》《路隘林深苔滑》《延安人》等一系列作品相继脱稿,唯有他心存的对中国革命的敬意是此生无法笔尽的。

罗工柳 《毛泽东在井冈山》 布面油画 1960年

罗工柳 《延安人》 布面油画 1960年

1959年,罗工柳搞了一个汇报展览。展览先在北京,以后又相继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轰动了全国,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展品数量很多,以油画为主,内容多为风景、肖像。罗工柳认为这是留苏的一个成果。

罗工柳 《前仆后继》 布面油画 1959年

罗工柳 《喀什》(局部) 布面油画 1960年

回国后,因苏联专家的撤离,领导要罗工柳主持教学工作,令罗工柳感到责任重大。罗工柳教了3年书(1961—1963),其间培养了20几位研究生,后来他们成了全国美术界的骨干。

罗工柳深深体会到不读书、不研究、不思索就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他认为是自己从苏联回国后工作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也是他留苏归来的主要成果。

罗工柳 《水乡》 布面油画 1961年

罗工柳 《天山大道》 布面油画 1961年

是时代造就了罗工柳这一代人,是实践丰富了罗工柳的教学方法和学术理论。

罗工柳的教程讲义传抄本很多,没有固定模式;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

他的学术理论是:第一,必须把国外的东西学到手,不钻研,就学不到东西。第二,学到手只算学了一半,必须将其变成有中国特点的,能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这才算学到手。在教学实践中,他严格训练学生潜心掌握油画技巧,然后启发他们将之变为自己的东西,变为中国的东西。

罗工柳 《工作室》 布面油画 1979年

罗工柳的油画风景作品

归国以后,罗工柳还先后参加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创建,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设计,并举办过多次画展……

1999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史纪良为人民币设计专家罗工柳颁发荣誉证书

罗工柳的艺术人生堪称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段缩影。从青年时代的抉择,到战争年代冲在前线,再到和平时代对美术教育的倡导,他始终是一个先驱者。他热爱着艺术,更热爱着与艺术同行的这个时代。

他的一生大刀阔斧、波澜壮阔、有声有色,传奇的人生孕育了伟大的作品。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

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