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校

留学在线   2023-12-25 16:34:14

被称为“野兽”的艺术家

却也是最优雅、绅士的法国男人

地中海的海风,吹拂着每一片向阳而生的绿叶,一路穿过旺斯的石子路,在鳞次栉比的中世纪风格建筑中雀跃。

坐落在旺斯的马蒂斯教堂

纯白的屋墙内,站着一位以长木棍充当拐杖的老人。他爬满皱纹的手指,轻轻地捏着一张不知是什么图案的彩色卡纸,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又对着眼前的窗子比了一比。

正在通过剪纸创作的马蒂斯

半晌,才以旁人无法轻易察觉的幅度点了点头。而在这张卡纸之前,地面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不幸落选”的图案了。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色的卡纸,就仿佛是这个古城中随处可见的绿植所掉落的叶子。

马蒂斯通过剪纸创作出来的,类似叶子的图案

此刻的他,兴奋的像个富有稚气的孩子,似乎忘记了身上的病痛,忘记了以长杆代笔的不便,只记得获得灵感的喜悦。

纵然岁月待他如此残忍,他依旧是那个最富有色彩的灵魂——亨利·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自画像,1918 年于尼斯创作,现存于马蒂斯美术馆 / 马斯蒂一生仅创作了 4 幅油画自画像

01 教堂里的无神论者

1942年的一个下午,不知是因为雨天,还是战争的阴霾蒙蔽了眼眸,总之,法国的天气很长一段时间看起来都格外的阴沉。

一间有些老旧的医院内,值班的医生在出院单上盖下了章,她询问眼前的老者是否要办理出院。

晚年的马蒂斯,大部分的时间,出行都需要依靠轮椅。

老者没有回答,只是接过了那张出院单。不能下床,不能站立,甚至无法长时间地握笔和坐在椅子上。病痛带给马蒂斯肉体的折磨,远远不及他那想要创作而不能的灵魂。

手术后的马蒂斯无法长时间保持站立,只能躺在床上,在面前架上一块小桌板,完成他的作品。

对于马蒂斯这种倔老头,上天降下的病魔显然无法让他屈服。也正是术后三个月的卧床时光,让马蒂斯开始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剪纸。

马蒂斯开始以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用颜料涂满纸张,再按心中所想剪出合适的图形。这一过程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但最后的组合和调整往往很漫长,毕竟他想通过这些彩色的纸片“说”的话太多了。

晚年的马蒂斯,正通过剪纸的方式继续创作。

然而助理能帮助自己的仅仅是在创作方面,所以很快,马蒂斯就刊登了一则招聘信息,聘请一位护士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也正是这则招聘信息,让他遇见了一位重要的朋友,一位名叫莫尼克·布尔乔亚的护士学徒。

莫尼克应聘成功以后,便一边照顾马蒂斯的衣食起居,一边充当他的模特。

莫尼克的到来不但加快了马蒂斯的康复速度,也带给了他全新的灵感,他主动邀请莫尼克作为他的模特,为她画像。

Monique in Tabac Royal,亨利·马蒂斯,1943

那时年轻的莫尼克并不明白,这位知名的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成为模特。在她的印象中,母亲从未夸她。即便是有,也绝对不会是在长相方面,母亲对莫尼克最多的评价就是“丑陋且平庸”。

【左】穿着灰色连衣裙的莫尼克,亨利·马蒂斯,1942 【右】穿着绿色连衣裙和橙色的莫尼克,亨利·马蒂斯,1943

面对莫尼克的疑问,马蒂斯却摇了摇头。他十分肯定地告诉莫尼克,她乌黑的长发、圆润的脸庞和灵动的双眸,都十分动人。作为画家,他可以很快地捕捉到她的美貌。

《L'Idol》(偶像),亨利·马蒂斯,1942

渐渐的,二人从最开始的雇佣关系,逐渐成为了交心的朋友。马蒂斯欣赏莫尼克的爽朗和好学,莫尼克也很感激马蒂斯对她的认可。

1943年,莫尼克决定了自己人生接下来的方向,她选择进入修道院,并成为雅克-玛丽修女。

马蒂斯与已经成为修女的莫尼克

次年的盛夏时节,作为修女的莫尼克,恳请马蒂斯帮助她装修一间小教堂。面对莫尼克的邀请,马蒂斯最初是拒绝的,毕竟他一生都坚持自己是一位无神论者。

何况装修教堂,就意味着需要绘制壁画,但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难允许自己做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了。

几度思索以后,马蒂斯在1947年还是答应了装修教堂,那时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剪纸作品集《爵士》,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教堂的设计上。

马蒂斯剪纸作品集《爵士》1947【上】《爵士》封面,飞翔在天空的伊卡洛斯【下】作品集部分内容及手稿

同时,他在晚年也受到中国艺术中的“留白艺术”的影响,而教堂的宁静刚好与他此时的心境不谋而合。

晚年的马蒂斯将一块写有中文的匾额挂在了自己的工作室,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他迷恋上了中国艺术里的留白手法

为了设计这座教堂,马蒂斯前后投入了四年之久的时间,教堂里最出色的,便是他亲手设计的彩色玻璃窗。

叶片型图案流畅的曲线与建筑本身的棱角,在和谐配色的映衬下,达到了一种神秘且奇妙的平衡。

强烈的黄色表示太阳,强烈的绿色表示植被和仙人掌,鲜艳的蓝色表示地中海、里维埃拉天空和圣母玛丽。

小教堂的墙壁上还有马蒂斯创作的壁画。壁画并没有呈现出极具马蒂斯风格的艳丽色彩,而是使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圣经中的经典故事。倒不如说,这种简约的黑白线条更能代表马蒂斯。

马蒂斯为教堂所画的壁画

马蒂斯为教堂所画的壁画

除此之外,马蒂斯也亲手设计了牧师长袍。

马蒂斯亲手为教堂设计的牧师长袍

马蒂斯放弃了传统教堂内饰的浓墨重彩,留白的手法和极简的线条将这间小教堂拉回了一个更加纯净、干脆的境界。

教堂内部

教堂修建完毕的时候,马蒂斯已经82岁了,他的眼睛昏花得厉害,糊涂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他回到了尼斯,坐在轮椅上,望着那些沿海岸线修建的红顶房子,海风拂过他的鬓角,地中海的光线替他抚平眼角的泪痕。

一排排的红顶房子沿着海岸线整齐的排列,这里是马蒂斯最后定居的小镇,尼斯。

因为常年居住在海边,马蒂斯的画作里也有着很多的海景元素。

他的思绪似乎随着风,跨过马路和田野,回到了法国北部的小镇,勒卡托康布雷西。

马蒂斯的故乡,位于法国北部的小镇,勒卡托康布雷西。

这里是他的故乡。

02 从法学生到野兽派

原本的马蒂斯,应该会在他的故乡顺利地成为一名公证员,然后平凡地度过一生。

这是马蒂斯自出生以来,他的父亲就为他规划好的路线——学习法律。

为了称为一名公证员,马蒂斯每天都要阅读大量法学相关的书籍,好在他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而日子,也本应该按照这个轨迹继续下去,直到马蒂斯的一次阑尾炎发作。

由于当年的医疗手段并不先进,这使他不得不卧床休息,也是在这段时间,作为一名业余画家的母亲送了他一盒油彩。

“从我抓着颜料盒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好像被艺术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是它主宰我。”

——亨利·马蒂斯

就是这一盒小小的油彩,彻底改变了马蒂斯原本平凡的人生。

静物与书与蜡烛,亨利·马蒂斯,1890

“当我拿起画笔,用那些油彩作画,我体会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就仿佛是天堂。”

——亨利·马蒂斯

痊愈之后,他立刻决定放弃法学,成为一名艺术家。坚定了目标以后,马蒂斯便不再停留。

1891年,他前往巴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由于并非是从小就系统性地学习,马蒂斯的绘画基础比起同龄人要差上一大截。但在他看来这并不能算得上是什么困难。

古斯塔夫·莫罗的工作室,亨利·马蒂斯,1894

那时的国家美术学院,只要是学习美术的学生,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认得马蒂斯。

“那个恨不得一天25个小时都住在画室的学生。”

这成为了评价学生时代的马蒂斯最合适的句子。

Woman Reading,亨利·马蒂斯,1895年,马蒂斯博物馆

好在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很快马蒂斯就掌握了传统静物与风景画的技巧,并且达到了合格的熟练程度。可是每当他的画板上多出一张临摹的静物作品,马蒂斯都会停下来思考,“这真的是我想画的东西吗”

静物与书,亨利·马蒂斯,1895

为了解开这个困扰他已久的答案,天生行动派的马蒂斯动身拜访了一位后印象派画家——约翰·拉塞尔·罗素。

罗素很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不知名的学生,并向他介绍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以及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约翰·拉塞尔·罗素

约翰·拉塞尔·罗素

梵高的出现,就如同一滴落在平静湖面的露珠,并不有力,却能惊起千层波澜。马蒂斯沉醉于《星空》的静谧,也在《向日葵》的炙热下“燃烧”。

向日葵(F.458),第4版的重复(黄色背景),文森特·梵高,1889,梵高博物馆

星空,文森特·梵高,188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也是在这时起,马蒂斯放弃了他的大地色调色板,转而使用更鲜艳、饱和度更高的颜色。

蓝锅和柠檬,亨利·马蒂斯,1897,冬宫博物馆

在此之后,马蒂斯开始了真正的创作生涯,他势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美术风格。这段探索风格的过程中,塞尚成了他最好的老师。

“塞尚就像我们所有人的父亲。”

——亨利·马蒂斯

三个沐浴者,保罗·塞尚

三个沐浴者,亨利·马蒂斯,1907,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

1898年到1901年,马蒂斯的许多画作都使用了分裂主义技巧,这是他在阅读了保罗·西尼亚克的文章后所学到的。

静物与果酱、苹果和橘子,亨利·马蒂斯,1899,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

打开的窗户,亨利·马蒂斯,1905,现为私人收藏

*分裂主义,也称色光主义,是后印象派绘画的特色风格,其定义是将颜色分离成单个点或斑块,这些点或斑块在光学上相互作用。尽管此时的画中仍然有分裂主义技巧的影子,不难看出,在此基础之上,马蒂斯已经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很快,马蒂斯就发现,后印象派的分裂主义技巧也不是他最终的终点。

他开始在后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马蒂斯式”创作。

向日葵花瓶,亨利·马蒂斯,1898,冬宫博物馆

裸体研究,亨利·马蒂斯,1899,东京普利司通艺术博物馆

扁平的形状和不受控的线条成为了他作品中的标志,而不和谐的配色和夸张的形体同样被打上了他的标签。

桌上的陶器,亨利·马蒂斯,1900,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Luxe, Calme et Volupté》,亨利·马蒂斯,1904,Musée d'Orsay / 这幅画被认为是野兽派的起点

1905年,马蒂斯带着自己的画作,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了当年的秋季沙龙。这些作品一经展出,就在艺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后印象派所使用的分裂主义技巧在当时已经受到了很多派系的诟病和负面评价,而马蒂斯展出的《戴帽子的女人》这幅画,可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

戴帽子的女人,亨利·马蒂斯,1905,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评论家沃塞勒在10月17日发表了一篇报道,其中使用了大量犀利的词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些艺术家的”疯子”行径。

报道更是将以马蒂斯为首的艺术家们称之为“野兽”。

1905年11月4日的L'Illustration文章

这些艺术家并没有介意,反而欣然地采纳了“fauve”(野兽)这个词,称呼自己为野兽派,马蒂斯也成为了野兽派的领导者。

马蒂斯夫人的肖像,亨利·马蒂斯,1905,史泰登艺术博物馆

尽管“野兽派”在当时,更多地意味着嘲笑和讥讽,但著名的斯坦因家族却毅然决然地买下了这幅《戴帽子的女人》,这无疑是让马蒂斯名声大噪。

坐在工作室里的格特鲁德·斯坦因:可以清晰地看到墙面上挂着毕加索的作品,以及毕加索为她画得肖像。

格特鲁德·斯坦因肖像,巴勃罗·毕加索,1906,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可惜的是,野兽派尽管红极一时,却仅仅掀起了不到十年的风浪,便很快走向了衰落。

穿着条纹T恤的自画像,亨利·马蒂斯,1906,史泰登艺术博物馆

很幸运,马蒂斯的创作并没有伴随着野兽派的衰落而停滞。相反地,他在这场活动中受到了不小的启发——即艺术不应该仅仅注重形似,视觉感受才应当是首位。

La Danse(第二版),亨利·马蒂斯,1910,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对于他来说,野兽派的诞生只能概括他风格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他更像一位淡泊名利的儒雅学者,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优雅、柔和且富有诗意的。

仅仅评价他为“野兽”派并不准确。

03 “少妇”与“癫痫病人”

1906年,马蒂斯在独立沙龙画展开幕上展出了他数一数二的得意之作,Le bonheur de vivre(生活的喜悦)。

Le bonheur de vivre,生活的喜悦,亨利·马蒂斯,1906

画面中的裸体男女在色彩鲜艳的风景中嬉戏、演奏音乐和跳舞,尽管他们未着寸缕,却并不会让人联想到情色。

其作品不但被评早期现代主义支柱之一,也代表自野兽派风格后,再度重大突破轻盈柔和简化几何艺术风格。

画面整体保留了马蒂斯惯用的不和谐配色,但当这些颜色相互糅合,却又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和优雅。

“法国画家里,只有马蒂斯真正延续了闲适与优雅这两种法式气质,与马蒂斯相比,所有现代画家可能都有点粗鲁。”

森林中的裸女,亨利·马蒂斯,约 1909 ,当时由收藏家谢尔盖·舒金委托创作置于自己莫斯科的家中的装饰画。

画作在展出后,很快就被马蒂斯的老主顾斯坦因兄妹收入囊中。这对收藏家兄妹丝毫不吝啬对马蒂斯的欣赏,比起买家与卖家的关系,他们更似朋友。

1907年,马蒂斯与斯坦因兄妹的合作愈发密切。也是在这一年,他在斯坦因兄妹的介绍下,认识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和敌人,巴勃罗·毕加索。

年轻时的毕加索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马蒂斯与毕加索在艺术方面的地位与水平实在是难分伯仲。二人都是无数人心目中大师级别的人物,若说一个强于另一个,那实在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Mediterranean Landscape,1952,毕加索

Les toits de Collioure ,1905,马蒂斯,现存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

但在二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况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更偏向于马蒂斯。当时的马蒂斯年长毕加索十岁不止,早年从事司法工作的经历让他谈吐优雅且思维敏捷,并且那时,他已经在画坛颇有地位。

Female toilets,亨利·马蒂斯,1907,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毕加索那时只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因为出生于西班牙,所以法语水平甚至不如法国小学生。

Au Lapin Agile,巴勃罗·毕加索,1905,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尽管毕加索过人的天赋和精湛的画技已经为他在画坛开辟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但那时他也不得不承认,他在马蒂斯面前还是略欠火候。

Nude with a Scarf,亨利·马蒂斯,1909 / 同样1900年代作品可看出马蒂斯已摸索到自己风格,毕加索还略欠火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交集逐渐密切,也愈发的感受到对方带给自己的“威胁”。二人在创作上互相影响,又互相较劲,以打败对方为最终目标。

马蒂斯笔下的女性。和谐的色彩和光影完美地展现了女性的柔美

1907年,马蒂斯创作出《蓝色裸体》,这幅画迫使毕加索重新思考他的创作方向。

蓝色裸体,亨利·马蒂斯,1907,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

直到二人又一次平常的相聚,马蒂斯将非洲的艺术风格分享给了毕加索。这种来自千里之外富有生命力和野性的风格,彻底点燃了毕加索的灵魂,他即刻闭关创作。也是在这一年,毕加索创作出了那副惊世巨作——《亚威农少女》。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亚威农少女),巴勃罗·毕加索,1907,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也是通过这幅画,毕加索彻底化身为艺术狂人,他在立体主义的方向上愈发得心应手。

坐着的女人,巴勃罗·毕加索,1909,柏林国家博物馆

椅子上的人,巴勃罗·毕加索,1909,泰特现代美术馆

曼陀林女孩,巴勃罗·毕加索,1910,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外界对毕加索的赞扬与批判声越来越大,而马蒂斯则非常不以为然。“这幅画是对现代艺术的嘲弄与亵渎”,对此毕加索也非常不客气的回应。

“马蒂斯让人发疯!马蒂斯比战争更有害!马蒂斯比酒精更危险!”

静物与一盘葡萄,吉他以及两个苹果,巴勃罗·毕加索,1846

马蒂斯依照毕加索的画,临摹的作品

马蒂斯依照毕加索的画,临摹的作品

两人在外人看来可谓是“水火不容”,以至于二人互相交换画作这样看起来亲切友好的行为,也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格特鲁德•斯坦因也亲口认证:他们在对方的作品中选择了自己认为最差的画,以此来拼命地贬低对方。

毕加索收藏了马蒂斯的《玛格丽特肖像》,马蒂斯则选择了毕加索的《静物和柠檬》。

玛格丽特的肖像,亨利·马蒂斯,1906 / 玛格丽特是马蒂斯的女儿

静物和柠檬,巴勃罗·毕加索,1907

值得一提的是,马蒂斯之所以选择这幅画,是因为当时的媒体批判他画的静物柠檬太过平面。

而毕加索在这幅画里所画的柠檬,比他画的还要扁平。

菜肴和水果,亨利·马蒂斯,1901,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花瓶、瓶子和水果,亨利·马蒂斯,1906,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毕加索评价马蒂斯本人像一个“少妇”一样。马蒂斯也坦言,和毕加索一起举办联展,就像是和一个癫痫病人共处一室。

难以置信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嫉妒马蒂斯的男人,毕加索毫不掩饰对马蒂斯的欣赏和敬佩,马蒂斯在色彩运用上的过人天赋是他一生都在追逐和渴求的。

金鱼,马蒂斯,1912,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 画中明亮橙色与鱼缸和蓝绿色背景、粉红和绿色形成强烈对比

从以上画作中,展现了马蒂斯精湛的色彩运用手法。

从以上画作中,展现了马蒂斯精湛的色彩运用手法。

“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品,也没有人比马蒂斯更深地了解我的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马蒂斯的儿子一直写信给他,恳求他尽快离开法国。当时的马蒂斯的确打算前往巴西躲避战乱,但当他准备离开法国的时候,却改变了主意。

1940年,在法国投降的前一天,一辆德国装甲坦克穿越了法国的埃纳河

1940年9月,他给儿子的信里写道:在我看来,我可能要反悔了。如果每个有价值的人都离开法国,法国还剩下什么?

留在法国以后的马蒂斯选择了在尼斯定居。也是这段时间,马蒂斯亲眼见证了战争对艺术的毁灭式打击。那段时间他的精神状态差到了极点,而支撑他的除了自身对绘画的热爱和强大的意志,还有毕加索。

晚年的马蒂斯时常对毕加索说希望毕加索常来看他,如果他们两个中有一个人死了,那另一个跟谁去说这些话呢。

尽管嘴上从不饶人,但毕加索经常会去探望马蒂斯,尤其是德军占领了法国的这段时间,他前往尼斯的次数比平时加起来都要多。

就像马蒂斯说的那样,如果其中一个离开,另一个便会很孤独,但与病魔斗争的这些年,年迈的他早就已经失去了全部的力气。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还是离开了,这一年他85岁。

1954年,这位在画坛掀起巨大浪花的艺术大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当外界都在探讨这位大师的陨落时,毕加索却闭门不出。

他没有出席马蒂斯的葬礼,甚至连马蒂斯女儿的电话也没有接,就好像只要他装作不知道,马蒂斯就还活在世界上一样。

直到马蒂斯过世的几周后,毕加索终于选择走出了画室,他只是盯着天空,不断地低声重复道“马蒂斯走了,马蒂斯走了......”

好友马蒂斯的离世,让毕加索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死亡的意义

虽然没有到场马蒂斯的葬礼,但毕加索也用自己的方式对马蒂斯进行了悼念。

很久之前,毕加索就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取名《阿尔及尔的女人》,用来致敬他最喜欢的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

阿尔及尔的妇女在公寓里,欧仁·德拉克洛瓦,1834,卢浮宫

最后一幅收官之作,他选择了以马蒂斯惯用的明亮色彩,融合自己的风格,完成了最终版的《阿尔及尔的女人》。

阿尔及尔的女人,巴勃罗·毕加索,1955

他将这一系列的画作串联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悼念亨利·马蒂斯的悠扬挽歌。

当我着绿色时,并不意味着青草;

当我着蓝色时,也并不意味着天空。

——亨利·马蒂斯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指”着他的鼻子“唾骂”。野兽,是千夫所指下的自嘲,却也是马蒂斯对自己的认可。

从半路出家的愣头青,他孤身跳进巴黎这个“大染缸”,化身一块海绵。艺术之都的风格、遥远非洲的图腾、古老东方的韵味,最终都成为他充盈自我的养分。

野兽派是他,装饰艺术是他,现代主义是他。都是他,但不完全是他。

当所有明艳的色彩汇聚在一起,融合、交织,最终化为那个倔强的,不肯向困难低头的背影。

编辑|Lotus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

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