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线 2024-02-19 17:04:20
#马头琴##非遗文化##非遗传承##民族乐器##呼麦#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759位真人故事
我叫周佳亮,1999年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从小学到初中,我读的都不是音乐类学校,然而我一直对音乐很有兴趣。
五六岁的一天,我坐在电视机前,里面播放的是腾格尔老师的《蒙古人》。腾格尔老师拉马头琴的画面和声音,让我再也不能忘怀,从此与马头琴结缘。
可是直到14岁,我才第一次摸到真实的马头琴。
偶然的一个机会,拜到了良师,我便放弃了继续读初中,背井离乡,开启了每天12个小时的魔鬼训练,累并快乐着。
进入艺术专业类院校之后,我主攻马头琴,辅修了呼麦、古典吉他,旁听了作曲,为未来做好准备。
可这个专业很不好找工作,大部分同学都转行了,有的甚至回到家乡继续放羊,而我不想就此放弃,继续走在了马头琴的路上。
(我在稻城亚丁拉马头琴)
爸爸妈妈虽然从事的是普通工作,但他们唱歌都很好听,平常在家总哼唱一些歌曲,所以我也算从小受到了一些关于音乐的熏陶。
最初知道马头琴是在刚上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电视里正在播放腾格尔老师的MV,看到他一边唱着民歌,一边拉着马头琴,我马上就被深深地迷住了。虽然曲子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马头琴纯粹又悠扬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缭绕,像来自远古的召唤一样,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
从那以后,我就对马头琴特别感兴趣。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老师,并没有马上开始学马头琴,而是学了其他一些音乐相关的东西。
我学了两年爵士鼓、两年的街舞。因为有爵士鼓的童子功,我现在基本可以演奏任何的打击乐器,比如手碟、蒙古族的图瓦鼓等。
2013年,上初中后,父母花1000多块钱给我买了一个入门级的马头琴,我爱不释手,天天自学钻研,反复看视频,跟着一点一点学手形。听到喜欢的曲子,如果找不到乐谱,就一遍遍地听,直到一句一句把谱子扒下来。
(小时候在牧场上)
2014年,有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位马头琴老师——纳·呼和老师。他是马头琴专业的教授,在业界很有名,住在呼和浩特。
于是,我学也不上了,跟父母一起去拜访老师。纳老师听了我拉琴,看了我的手指条件,觉得还不错。
父母趁机说:“那你就留在老师这儿吧。”没想到,纳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不仅让我留下,还让我住在家里,成为老师的关门弟子。
从那以后,我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睁眼就是练琴,唯一的休息是遛老师家的狗。就这样每天练琴12个小时,练了半年多,我的琴技大有增长,并且考上了内蒙古艺术学院附中。
每天长时间练琴,我有时也觉得累,觉得乏味。但回想起来,更多的还是快乐。每次学会一首新曲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难以用语言表达。练琴的苦和累,都被这种成就感和我对琴的热爱所淡化掉。
我也明白不管什么乐器,要想学出名堂,不断练习是必经之路。所以无论这条路多枯燥、多困难,我必须坚持下去。而且我起步比较晚,没有时间去浪费,必须抓紧每分每秒去追赶。
上高中以后,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高三那年,我还在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音乐厅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会,是我们那届唯一举办个人音乐会的学生。
(高中时登台演奏)
那是我第一次办音乐会,而且不管是独奏、钢琴伴奏,还是四重奏,从头到尾我都是主角。一个多小时演奏下来,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自信心得到极大的鼓舞。
后来,我以第一名的分数考上了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马头琴专业。这个专业竞争很激烈,1000多人报考,最后只招收16个人。
在艺术学院里,有很多非常专业的老师,也有很多课程可供选择,我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新的音乐知识。
我的马头琴老师是萨切荣贵教授,在他的教导下,我的马头琴技艺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我辅修了呼麦和古典吉他。呼麦和马头琴一样,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二开始,我还旁听了作曲课。因为一节课不落,我几乎成了作曲班的正式学生,不仅参加了作曲班的结业音乐会,甚连名字都在毕业册里。
这些辅修的技能有的看上去跟马头琴不太相关,但对我之后的音乐发展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很多人觉得呼麦非常小众,是来自高原的遥远的声音。其实,呼麦没有那么神秘,反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会的。
只不过每个人嗓子构造不同以及悟性不同,对于如何发声,有的人只需要不到一个月就悟到了,有的人可能需要半年。
(演奏《布尔罕山回忆》)
旁听了一学期作曲课,我开始尝试自己创作。我作的第一首曲子叫《布尔罕山回忆》。
布尔罕山是我在书里读到的,它的名字在蒙语里有佛的含义,这首曲子表达了我对布尔罕山的向往之情。
在作曲班结业音乐会上,我在钢琴伴奏下演奏了这首曲子。现在在网上还能搜到当时的视频。
大学到现在,我参加过很多国内外大型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参加“敦煌杯”第五届北京国际民族乐器大赛,得了金奖;参加第三届新加坡国际音乐节华乐大赛,得了独奏组和重奏组“荣誉金奖”。也参加了不少综艺演出,比如广东卫视第四季“国乐大典”、湖南卫视的晚会等。
每次参加这些比赛和演出,我都觉得收获特别大。可以识到很多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学习欣赏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做法,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其中有两场演出,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一场是2024年湖南卫视的大型晚会,在这场晚会上,我碰到了将马头琴带入我生命中的那个人——腾格尔老师。他是晚会的重磅特邀嘉宾。
虽然没时间说上话,但近距离看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心里万分激动,内心汹涌澎湃。仿佛又看到了幼儿园时的自己,在电视前久久不肯离去。如今,我竟然可以与腾格尔老师同台了。
(“国乐大典”录制现场)
另一场是2024年初的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第四季。因为参加了这场综艺录制,我才到了现在所在的城市——成都。
那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报名了“国乐大典”,在节目中组了队有了队友,还认识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节目快结束的一天,一个队友问我:“过一阵在成都有个演出,要不要一起去?”我毫不犹豫:“当然要去呀。”
一到成都,我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演出结束后,我觉得我走不了了,这里的生活状态太舒服了。
我喜欢它休闲的氛围,各种吃的也很合胃口,物价也不高。最重要的是,这里的音乐氛围浓厚,音乐文化多元,有各种各样的酒吧、乐队,经常能碰撞出很多新的火花。
于是,我在成都留下来,继续从事我的音乐之路。
其实,我们专业的毕业生不是很好找工作,大部分同学都转了行,很多回了老家放羊,当了牧民,四年大学基本上算是白上了,极少数的考了研或者考进了乐团。
(在咖啡店开讲座)
刚到成都时,我也经历了一段比较艰难的日子,常常发愁怎么付房租。那时候我住在一家咖啡店的楼下,咖啡店白天卖咖啡,晚上是酒吧,经常有各种乐队驻唱、小型演出和即兴玩音乐的活动。
我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是主动向咖啡店提出,在店里开一场关于马头琴和呼麦的讲座。那是2024年的夏天,天气很晴朗,一点也不闷热,大概来了三四十个听众,大部分是咖啡店和酒店里面的常客,有的还带上了他们喜欢音乐的朋友。
这场讲座之后,我就陆陆续续地接到了一些其他的讲座邀请。大概一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说是成都文化馆工作人员,馆长听说过我的讲座,觉得很不错,既向普通大众普及了马头琴文化,又帮助初级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了马头琴,想邀请我去成都文化馆做一场讲座。我听了欣然同意,这算是我第一次受到官方机构的邀请。
(在深圳的溪边)
开讲座的同时,我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演出的机会,不管小型演出,还是比较大型的商演,我都和朋友积极去参加。后来,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组了一个乐队,也经常以乐队的名义接一些演出活动。
除了讲座和演出,平常我也接一些录音或编曲的工作,另外还有听过我讲座的人来找我学琴。这些学琴的人里,有成年人,也有小孩,甚至还有川音的学生。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学美声的男孩,他不在成都上学,平常没有时间来跟我学,于是就寒假或者暑假到成都,在我工作室旁边租个房子,学一整个假期。这常常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
现在学生越来越多,差不多有10个,我的时间已经有点分配不过来,但我还是非常喜欢教马头琴。
如果创作是对马头琴的创新,那么教学就是对马头琴的传承。这两样我都会一直做下。
(在山水边演奏《秋意浓》)
很多人觉得马头琴受众面比较窄,只有喜欢民族音乐的人才会感兴趣。其实不是,马头琴是弦乐,强弱变化很多,能够表达特别丰富的情感。只要听过的人,很容易会被它的声线所吸引。
它既能演奏民族乐曲,也能演奏流行歌曲,还能演奏大型协奏曲,不管是独奏还是重奏也都很适合。比如流行歌曲,我们演奏过《秋意浓》、《当》、《稻香》、《假如爱有天意》等多首歌曲。
我把演奏视频传到网上,常常有人留言说,没想到马头琴拉流行音乐这么好听。
可以说,没有马头琴不能演奏的曲子。所以,马头琴既是民族的,也是流行的,更是世界的。
2023年初,我差不多在成都站稳了脚跟。于是马不停蹄地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作曲、教学、直播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工作室里完成。
做音乐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全职音乐人,这条路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耽搁,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时机,自己也没有了心气。另外一条是兼职音乐人,有其他全职工作来支持音乐方面的投入。
我一直想走的都是第一条路,因为音乐就是我生活的重心,演奏马头琴就是我的使命,所以我成立了工作室。
(与朋友们日常练习)
现在我的收入也不固定。一般来说商演报酬相对较高,在音乐厅的演出报酬比较少。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两三场演出,但是也有时候可能一个月一场都没有,跟合作方说好的演出也经常会遇到临时取消的情况。
我也与线上平台和媒体开展一些合作。2024年的时候,参加录制"民乐也疯狂"短视频系列,登上了“学习强国”,实现了马头琴的破圈传播。
我还每天直播拉马头琴三个小时,既是练习,也是宣传。通过直播我发现,对马头琴感兴趣、热爱马头琴的人还是挺多的。
我会把原创歌曲发布在一些音乐平台上。我的作品以前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情绪或经历,现在我也尝试表达更大众的一些态度。最新的一个作品是《化蝶说》,表达的是茧来到世界上,跟着风摇摆,变成蝶之后,扇动翅膀形成惊涛涟漪,是一首非常正能量的曲子。
(在鄱阳湖边拉马头琴、打手碟)
空闲的时间,我就出去转转,有时候去外地演出,也会顺便去当地的景点看一看。每次旅游,我都会带上马头琴,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拉几曲,录成视频,这真的是一种享受。有时是同行的朋友帮忙录,有时候是请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帮忙录。
对于我的音乐之路,父母一直很支持,不管是给我买琴、带我找老师,还是大学毕业之后我一个人到成都,他们都非常理解。不像我很多同学,他们父母会说:“哎呀,就留在内蒙吧,不要去太远的地方。”
今后如何发展,我没有特别长远的规划。现阶段的目标是把自己的乐队做好,出一张或者更多的专辑,然后进行全国线下的巡演。
我一直知道音乐这条路不好走,但因为热爱,所以无法放弃。
回想从幼儿园在心里埋下的种子,从14岁正式开始学琴,一路走来,我坚持自己热爱的音乐、热爱的马头琴,坚信没有努力做不成的事情。未来,我还将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很多人不要在追求自己所爱的过程中轻易放弃。
(欢迎关注“周佳亮-马头琴”)
【口述:周佳亮】
【编辑:奇子】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2020-02-20
2023-06-12
2023-06-14
2023-07-13
2023-06-12
2020-02-20
2021-10-21
2023-06-05
2023-06-05
2023-07-10
2023-10-03
2021-11-01
2022-01-19
2020-02-20
2023-02-27
2023-10-23
2021-11-09
2020-02-20
2022-10-25
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