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雕塑_

留学在线   2024-03-13 10:50:16

弹丸之地的香港,竟分布有10余所公办及私立大学,孕育出诸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并称“港中科”)等国际知名院校,教育资源之丰富令人惊讶,高等教育发展之成就令人侧目。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称“港中科”

暂且抛开带有国际语境、略有争议的所谓排名,不能否认的是现今“港中科”是为亚洲顶尖的世界级大学,拥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学术影响力与丰富施教资源,具备扎实的理论研究与雄厚的科研实力,是为“亚洲高校之明珠”。以下,通过凝固的校园建筑,让我们了解以“港中科”为代表的香港高校其背后的人文历史;在感慨之余,让我们一探知识传承的火焰燃起于何年代。

01 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与背景墙

香港大学创办于1911年,现为一所国际化公立的综合研究型大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亚洲最有名望的大学之一,被誉为“亚洲常春藤”。

香港大学校园建筑风格一览

香港大学校园建筑风格一览

香港大学校园建筑风格一览

20世纪初时值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创办大学,当时英殖民者基于形势迫切认为:英国同样须设立一所大学,一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以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输出,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因此其早期为英殖民统治者所推动,带有强烈的殖民文化输出目的。

香港大学内孙中山纪念铜像

诸多楼堂馆所以捐建者名字命名

除了个别学院楼,显著有“香港大学”标记的地方

作为香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最早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即为香港西医书院的首届毕业生。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大学大礼堂(陆佑堂)发表公开演说时曾说过:“我有如游子归家,因为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智识之诞生地。”由此从另一角度讲,它又以科学知识之光,点燃了近代散播科技文化的火种,唤醒了千疮百孔的国家和饱受欺辱的民族。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

港大校园规模并不大,总占地面积仅16公顷,依山而建,建筑布局立体错落。校园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殖民地古典建筑点缀其中并与现代风格交织融合。

【本部大楼Main building】:香港大学代表性地标建筑,始建于1910年,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1985年起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它不但是港大最古老的建筑,也可视为全港高校中海拔最高、最具历史份量的建筑物。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平立面设计,轴对称、四方围合结构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始建于1910年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俯瞰效果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立面,爱德华巴洛克式风格

大楼平面布局为四方围合,整体采用同一时期英国流行的爱德华巴洛克式风格,其显著的特征是:恢弘的建筑外形、古典的巨柱样式、建筑中轴的三角形山墙与圆拱顶或塔楼。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立面仰视与内部庭院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立面多角度展示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立面与庭院细节展示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立面外廊及爱奥尼柱列细节展示

本部大楼以红砖及麻石为主要原材构建,红白相间的格调呈现出别样的精致与典雅。建筑中段立面为“品”字形突出转角结构,三角屋顶门楣,其上设置高耸的圆顶钟楼;两翼部分为连廊,2~3层为敞开式,底层为封闭式,四周转角设有塔楼。贯通两层的巨型爱奥尼柱式及精美的舍利安那式拱窗,突显浓郁的古典气息。大楼最初仅有两个庭园,现状为1952年扩建、1958年部分改建之面貌呈现。

本部大楼内景展示,宽阔的回廊

本部大楼内景展示

本部大楼内景展示

陆佑堂,位于本部大楼中,一直为大学重大活动和典礼的举办地

而其中的陆佑堂位于本部大楼中,又是大楼最早建成的建筑,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大学重大活动和典礼的举办地。其旧称为大礼堂,1956年更名为陆佑堂,以纪念马来亚籍华侨陆佑博士,是为大学建校初期重要的支持者、资助者之一。

【大学堂University Hall】:这座建筑颇为特别,它并不在香港大学本部的核心区域,而是位于薄扶林道山顶。否则单按年代的话,它的建造历史比本部大楼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香港大学大学堂University Hall,始建于1861年

大学堂University Hall,现为男生宿舍楼,建筑立面外部优雅的梯级,视其为标志性的特点

大学堂建筑立面一览,建筑通体白色,揉合了都铎及哥特式建筑风格

大学堂建筑立面一览

其始建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原名“杜格拉斯堡”,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之用。1954年被香港大学收购,不久辟为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建筑通体白色,揉合了都铎及哥特式建筑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立面外部优雅的梯级,以及内部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和螺旋式楼梯。

【邓志昂楼】:该楼邻近薄扶林道,建成于1929年,由港人邓肇坚爵士之父邓志昂捐建,曾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之用。建筑年代颇为久远,但建筑风格却为现代折衷式。其为三层平顶结构,通体灰白,外墙辅以洗水批荡,刻意模仿麻石质感;底楼饰有螺旋纹饰带,立面装饰朴实无华却不失典雅大方。

香港大学邓志昂楼,建成于1929年

捐建者邓志昂先生与邓志昂楼

清末翰林赖际熙(左)、区大典(右),1927年港大中文系成立后,曾于此执教

冯平山楼始建于1932年,并于同年正式启用,当时用作中文图书馆之用

大楼也许并不特别,但其背后的历史意义绝不一般,它见证了惯以标榜英文施教的港大中文系的成立,以及中文教育在港大的起步与发展。1927年,港大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但因办学经费紧绌,校方曾一度考虑终止停办。幸得华人领袖周寿臣、罗旭龢等筹资助款方得以继续,加之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资建立中文图书馆等,使之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孔庆荧楼】:港大现存法定古迹之一,于1919年落成启用,1986年为纪念其捐建者之一孔庆荧而命名。孔庆荧,197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了香港金银证券交易所,其后与其它证券交易所合并组成香港交易所联会,即为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前身。

孔庆荧及孔庆荧楼,1919年落成启用

孔庆荧楼立面细节一览

从建筑俯视图来看,其紧邻港大地标本部大楼,楼体两侧为独立的二层坡屋顶,中段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穹顶塔楼,弧形门楣,一二层主体与两翼建筑相连,顶部穹顶凉台为独立设置,两翼立面底层呈古典列柱的外廊式,二层为敞开式阳台。其色彩简洁明快,整体呈现为大面积白色穹顶、红色砖墙间以白色柱列,以及灰黑色系的屋顶,立面效果低调朴实。

【梅堂及礼仪堂】:顾名思义是两栋建筑,而且造型、风格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礼仪堂前建有水池名为“月明泉”,以李嘉诚先生夫人庄月明命名。二堂始建于1914年,原有三栋,建校初期曾辟为学生宿舍,现仅留两栋遗存。

梅堂及礼仪堂俯瞰

梅堂及礼仪堂多角度俯瞰

礼仪堂及门前明月泉

梅堂及礼仪堂多角度展示

建筑风格均为标准的英爱德华式,三层非对称结构,红墙黑瓦坡屋顶,间以白色线条横向饰面勾勒。建筑立面突出部分为山字形屋面,中间有砖柱弧形拱顶门廊;主体立面底层为连拱外廊式,二层、三层为外敞式阳台,白色立窗点缀于红色清水墙面。其建筑构图细腻、比例匀称、色彩搭配运用协调,极为精致典雅。

【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这栋大楼极为独特,10层的高楼竟然采用的是8组、每组4支排列成倒金字塔形、高10米的支柱支撑,在结构上可谓是艺高人胆大。其以独特的创新理念、高科技的设计,曾荣膺2001年世界建筑大奖亚洲区最佳建筑设计奖。

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结构设计前卫大胆

如果仅仅是结构的奇特而荣获次奖,那肯定是想歪了,建筑的核心其实为内部科技含量极高的实验室。建筑设计获奖评审的结论是,“以崭新的手法演绎了完美的建筑概念,实验室的设备能配合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不但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也减低了在建筑物改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建筑设计概念超前得令人至今难以理解,另外能找到的资料极其有限,没能整明白支持这一评价的实物理论依据,颇有遗憾。

02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

香港中文大学俯瞰,依山傍海,风景绝美

是为香港成立的第二所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创办于1963年。建校史虽较香港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晚了足足半个世纪,但短短数十年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所亚洲顶尖的高等学府。溯其历史,最早是由1951年创办的崇基学院、1949年创办的新亚书院、1956年创办的联合书院合并而成。

香港中文大学,占地137公顷,是为香港最大校园

1949年,香港人口暴涨,致使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地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难民学校”,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后中大前身,即上述提到的三所成员书院便是在这一时期孕育而出。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一览

时至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已有超过300万人口,却依然只有以培养殖民地文官人才为教育目的、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香港大学一家高等学府。后在1963年与三所书院合并办学中,港中大坚持采用了“中文大学”的校名,同时坚持用中国人担任第一任校长,以区别于当时香港大学盛行的英国精英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一览

但校名“中文”含义并非“教授中文”或“专攻中文”,目的是通过正名以宣示其使命,使之区别于仿英式的殖民地大学。港中大的创立,至少在表面上打破了英国殖民地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惯例,并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运动”,成为彼时港英政府统治下难得的一抹亮色。

1963年港中大合并三所书院成立,1964年颁授第一届学士学位

1970年代香港掀起的“中文运动”,促使港英政府1974年通过立法,使中文成为法定语文

回到中大校园,其占地规模高达137公顷,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足以令人惊讶,130余栋建筑傍山而建,座落于青山翠树之中。校园北邻吐露港,远瞻八仙岭,依山傍海、气势开阔、灵秀静幽、绿意盎然,是为香港最大校园,亦誉为亚洲最美校园之一。时至今日,港中大在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九所书院的联合体,由于多数历史较为年轻,校园建筑多呈现符合潮流的现代及后现代风格。

【校门】:这是港中大的正门,左首为“校门石阙”,入口正中的四幢石柱是港中大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之一,俗称“四条柱”,其线条简洁明朗,寓意中大开放自由、与社会沟通无间之精神。

香港中文大学正门

【林荫大道】:这处林荫大道位于中央校园大学图书馆与科学馆之间,俗称“百万大道”,是为港中大最具代表性的步道,每年大学毕业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

香港中文大学林荫大道,俗称“百万大道”

林荫大道与“仲门”艺术雕塑

靠近大学图书馆有一俗称烽火台,名为仲门的抽象艺术雕塑颇为有趣。其原本寓意为“成功之门”,但港中大的学生们多数遇此却绕道而行,更是鲜有人敢穿越此门,唯恐不能成功毕业,个中缘由,无人能解。

【校园水塔】:建于1970年代的新亚水塔和联合水塔,是港中大颇为“神秘”的建筑物,用作山顶宿舍和建筑物的储存和供应咸、淡水。

港中大山顶遥相对望的两座水塔

港中大新亚水塔

例如这座联合水塔,T字状外形、钢筋砼结构,古老沧桑如丰碑一般矗立于山头,与另一新亚水塔整整守望了50年,见证着港中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变迁。

【范克廉楼】:再普通不过的一座现代风格的多层建筑,简洁明快的横向立面线条,是为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风格之一。但别忘了,这座1969年落成的建筑是港中大本部校园首座启用的建筑物。

范克廉楼,1969年落成,是港中大本部校园首座落成启用的建筑

【新亚书院合一亭】:此处被誉为“香港第二景”,亭前水池不同角度所营造的水天一色的效果极为惊艳。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港中大新亚书院合一亭前水池处的“天人合一”

一池清水,二树半抱,池水、海水、天空三合一的视角,美伦美央

这合一亭位于新亚书院两栋学生宿舍之间,为纪念书院创始人钱穆先生极其所著《天人合一论》而建。合一亭选址巧妙,“一池清水,二树半抱,非传统园林,有现代笔意”;一侧短墙,镌有钱穆所撰《天人合一论》。池水、海水、天空三合一的视角,美伦美央,叹为观止。

【崇基学院未圆湖、礼拜堂】:未圆湖对于见识过写意山水、纷繁瑰丽的中式园林人士来讲,也许平淡无奇。但在寸土寸金的港中大,尤其在山间地形打造一处园林湖景,难度可想而知,足见港中大崇基学院的“豪横非凡”。

港中大崇基学院一览

崇基学院未圆湖

崇基学院未圆湖一览

未圆湖蕴含了"二池二桥一径",当中的"哲径",取其义为希望学生能多思考人生哲理,思随贤哲之路。湖取名“未圆”,“未圆”蕴含“仍未圆满,须继续力求圆满”之意,追求以圆满为永恒理想之自强不息精神与开放精神。

崇基学院未圆湖一览

港中大崇基学院礼拜堂

崇基学院区别于其它几家书院重要不同之处,便是学院本身的基督教背景,学院内的设有礼拜堂和神学院,崇基礼拜堂更是为香港高等院校中少有的纯现代风格教堂。如果不是立面巨窗上的高大十字架,你根本辨别不出它居然是一座教堂。

【图书馆】:港中大图书馆系统包括了大学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等7座图书馆。个人以为,风格迥异的港中大图书馆建筑足以代表香港70年代至今的建筑流行趋势。

港中大大学图书馆

港中大大学图书馆

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罕见的现代粗野派风格

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左为新亚书院创始人钱穆

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均建成于70年代及以后,建筑均呈现为现代风格,个性鲜明、时代特征明显。尤其是70年代的几座图书馆,当年设计大胆前卫,即便以当下的审美眼光来看,虽然不能说惊艳骇俗,但绝不落伍。

【教学楼、馆】:几近清一色现代风格的教学楼、馆建筑遍布于港中大校园各个角落,建筑年代贯穿上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港中大康本国际学术园

港中大中央校园科学馆

港中大医院,即赛马会医疗大楼

港中大逸夫科学大楼,缤纷的彩色玻璃极具辨识度

善衡书院与逸夫书院

代表性的有港中大科学馆、康本国际学术园、邵逸夫科学大楼、赛马会医疗大楼等不一而足。许多堂馆均以捐建者名字命名,以纪念其为学校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03 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KUST)

依山傍海的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始创于1991年,是为香港政府为配合198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需要而创办。其历史底蕴之年轻,发展之快速,短短不足3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学府,令人不可思议。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一览

香港科技大学一览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确认英国将于1997年将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驻港英军便分批撤走后,部份军营也因此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选址新界清水湾半岛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马军营兴建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创办发展至今,其所处的国际化环境、清晰的办学定位、高度自治的管治组织、公开公正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严苛的考核制度,被认为是港科大成功崛起的重要原因。

香港科技大学建筑风格一览

香港科技大学一览

港科大不仅有着一流的教研学术氛围,校园环境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其不仅依山傍海,更是全港唯一一所拥有海滩的大学。伴着海边的日落学习生活成了港科大学子们的常态,真是羡煞旁人。碧水、绿岛、苍翠海岸、金色沙滩、自在漂游的白色帆船,穿过摩天大厦和喧嚣街市,浮华之气在此消弭于无形。

【日晷标志】:以抽象的雕塑作为大学标志的,这在高校中颇为罕见。这件名为“时间之轮”的雕塑迄立于港科大广场中央,是由香港赛马会委托一对居于澳洲西部珀斯的爱尔兰藉艺术家夫妇Charles和Joan Walsh-Smith创作而成。

香港科技大学的日晷标志

日晷以钢铸造,安装在水池中央的宽阶平台上,象征著时间的流逝,其寓意不言自明,既有科技引领时代的味道,又有提醒师生珍惜时间创造未来之意。日晷像一团火,有人称之为铁锚,有人称之为火炬,也有人叫它红鸟,但由于科技一词与粤语发音“火鸡”谐音,“火鸡大学”俏皮又略带调侃的称号由此流传。

【学术楼】:是由几栋楼连接形成的大型建筑团组,包括大堂、图书馆、体育馆、餐厅、理学院、工学院、办公楼、实验室等。

香港科技大学学术楼俯瞰,是为互为连接的建筑组群

楼宇鳞次栉比、错落衔接,地上、地下构建成庞大的教学、办公、试验及日常生活场所,诸多学子们大半学习生涯都将在这里度过。

连接桥,一条连接学术大楼与各个学生宿舍的玻璃长廊

【赛马会大堂】:不要被名字误会,这里不是赛马的地方。地处港科大中央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极有立体层次感,以红白蓝为主色调,彰显活力与奔放,因由香港赛马会捐资建造而命名。

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大堂,建于学术楼入口处

赛马会大堂建于学术大楼入口处,核心公共大厅与半圆形建筑于平面垂直衔接。大堂内部四方围合,顶棚为钢桁架弧形屋顶,玻璃罩面,采光通透。重要的典礼,如毕业典礼等多在此举行。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

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