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线 2024-03-22 08:00:10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也只有100多年的时间。
就是在这样的国度里诞生了许多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如爱因斯坦、黑格尔、马克思、马勒等等。
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出现这么多天才伟人,是他们天赋超常吗?是德国人的血统吗?应该都不是。
应该是德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观、价值观、思想观,影响他们的国人。这个民族显示出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德国的音乐教育思想神奇之处在于几十年来承接古希腊的音乐思想,并且未受战争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德国政府的重视。
在人们的思想中音乐一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感很强的东西,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宗教也在德国的音乐中发挥着一些制约的作用,但这些都未影响德国音乐的发展。
因此,人们在思索是不是这个民族的观念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从未动摇,这要从古希腊的音乐说起。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音乐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强调音乐是宇宙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音乐等同于宇宙精神,是感化的工具。
而中世纪有一个基本概念是“在宇宙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音乐同样有着神一样的地位,具有资格颂扬上帝的产物。
启蒙运动到19世纪末,音乐一直在教堂中不断地发展。经过不断地演变,音乐变成了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
19世纪初,学校开设了学校歌唱课,歌唱的目的是用于教会礼拜的目的或是国家组织的一些活动。
因此,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课就以唱歌为主。到了20世纪,对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战后需要一个新的起点,音乐教育受到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普通的音乐教育。“民间音乐,包括欧洲伟大的艺术音乐本来就能够用于对人的教育”。
因此,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些大的音乐改革,如缪斯运动。巴洛克时期的卡农音乐焕发活力,学校组织集体歌唱活动,一些新的音乐知识补充课堂,音乐课焕发生机。
其次是纳粹时期。希特勒上台,但未对学校音乐产生多少影响。音乐课外活动不是受到了阻止,而是加强。
说明当时政府并没有贬低或拿音乐教育当成政治宣传的工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音乐教育才被迫为政治所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教育又接上了缪斯运动的开端,一直到1954年的阿多诺的变革。
阿多诺的思想主要有第一,人的异化,并不能用审美的集体意志去消除它;第二,青年音乐和集体音乐是现代的作曲技法倒退;第三,集体音乐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阿多诺探讨了音乐的真正目的和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体验和学习。
因此,最后一点使20世纪60年代以来音乐课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取消了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其次,开设以分析音乐作品内容为主的音乐课程。
而70年代的音乐的社会性被人们看重,音乐实践课也开始受到重视,如音乐课是动态的,音乐课应研究行为主体的体验和变化。
到了90年代多元化文化的进入,使音乐教育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从德国音乐思想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音乐教育以唱歌为主,要求每个人接受普通的音乐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音乐思想的批判加强,音乐不仅是宗教中的赞美诗等歌曲,而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回顾历史,德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同坚守音乐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不论是讨论哪种类型的音乐,根本上都是一种对音乐的和谐地位之下的讨论。
到后来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定位,也是希望保证音乐同学生的终身关系。音乐也可以使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世界人们通过音乐融合在一起。
因此,德国的音乐教育把学校和社会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最终使德国的音乐教育更加繁荣。
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同我国培养方式的比较德国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与我国不同。第一,体现在针对不同就业出路的人群由不同的学府进行培训。
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包括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音乐教师教育分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由大学音教系或学院、教育学院音乐系培养,这是培养小学、初中的教师。
而培养高中的教师,则由专业的音乐学院培养。因此,可以看出德国很重视培养教师的层次性、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培养层次划分非常细致。
我国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一般由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中设立师范专业,专门的高等师范院校和专门的音乐学院中的音乐教育系,有些教育学院也开设音乐教育专业。
但是很久以来对于它的培养目标不很明确,学生就业去向也是五花八门。
一些专门的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教育系所设置的课程还是按照专业音乐表演的模式,并没有体现一专多能。
学生毕业后,可自行就业到小学、初中、高中或音乐团体,就业方向同音乐表演专业基本一致,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定向性。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不相同。
以科隆音乐学院培养高中或混合中学音乐教师的课程设置为例,课程形式有专业个别课、小组课、集体大课、研讨课等形式。
集体课主要由老师教授为主,小组课主要讲基本乐理知识,而研讨课是采用专题研究方式,学生参与研讨,教授点评,课程形式较多样,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以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为例,课程设置有专业课、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但大都以老师授课为主,教学目的也不够明确;
虽有专业课,但专业课的时间也被压缩,并未体现“一专”,只体现“多能”,学生学得很多,真正运用的或者具有思辨能力的培养未得到提高。
第三,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德国音乐课上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上课会给学生开出很多参考资料供学生阅读,教师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并且学校也会要求老师不要用固定教材,不要一成不变地讲固定的内容;而是要隔几年提出新的研究观点。
这样,就会时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多年使用一种固定教材,知识结构必然陈旧、老化,学生吸收的都是过时的理念和知识。
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缺乏严谨学术的积极性,填鸭式的教育也由此出现。
第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德国更多地开设实践技能课,形式多采用小组课形式。
一般性理论课以讲授为主,专业理论课采取研讨的形式,学生上台讲课,课堂上再进行讨论或辩论。
这样,老师只是个引导知识的人,学生成为主导,学生要准确发言、辩论,这样才能更加牢记这堂课的知识。
老师作总结点评也需要课下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这样的教学是良性循环,教学相长。
我国的主要授课形式还保持以讲授为主,教学形式也少有实践课程,即使开设实践课程,也是学生们去接受知识,或者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未能通过自身的实践达到思辨的效果。
这从根本上讲,同我国的教育思想有很大关系,同有史以来的等级差别相关联。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观点,才是尊重老师,而不是以尊重知识为目的。
一些社会的复杂原因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困难重重。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针对高等教育的课堂模式也是逐渐加大了学生的实践课培养,逐渐淡化教师教授的环节。
但具体的操作还需教师和学生都具备各方面的素养,把各自的惰性摒除,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五,课程考试不同。德国的课程考试不是必须每个学期都考试,学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来专心学习专业知识,不用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平时的学习。
也由于宽松的学分制度,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身特点来选修课程,参加考试。
因此,学生不必为了考试而考试,可以多听课,多学习自己有兴趣的课程,如声乐和乐器主科。
在学习阶段,只有两次考试,并且针对理论课程考试以面试为主,而不是考试。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视考试。目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也应作调整,考查课增多,考试课减少,看似有了些变化,但不过是学习了一些皮毛。
由于积累的多种教育中的复杂原因,导致学生因为该课程变为考查课而不学习的状态。
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看到了教育考试制度的不完善是可贵的,应该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考核设置。
综上所述,德国的音乐教育培养方式能够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这同德国有史以来的音乐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音乐文化教育从来都是德国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德国人思辨的思想也体现在多种课程形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上,有思辨才有发展,还有定位明确、分工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德国高校免学费的政策,使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能够健康发展。
我国也逐渐在走实践促教学的模式。音乐教育改革应从根本出发,以平等的心态对待音乐教育改革,也要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国家要独立扶持音乐教育,等等。
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通过国际化的融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1-11-11
2021-11-09
2020-02-20
2022-01-18
2023-12-06
2022-08-24
2023-09-08
2022-04-27
2023-10-15
2021-11-08
2021-12-16
2022-01-19
2021-11-11
2023-06-15
2023-06-09
2023-05-30
2023-06-01
2020-12-31
2020-02-20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