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线 2024-04-03 02:30:11
从19世纪至今,德国音乐教育发展迅速,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教育改革时期、科海赐史马(Kretzschmar)教育改革时期、凯思腾波克(Leo Kestenberg)教育改革时期、二战后时期,以及当代时期。
德国音乐教育在每个时期都进行了发展和改革,逐步建立起如今完善的教育系统和课程体系。
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音乐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洪堡时期的音乐教育以学校歌唱课为主,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宗教和政治教育的作用;
20世纪初科海赐史马时期的音乐教育与洪堡时期相比,提倡全面的艺术教育,而不再是单一的歌唱课,课程的内容也更为丰富,音乐的作用逐步从洪堡时期通过音乐达到教育的目的转变为对音乐本体的教育;
一战后凯思腾波克时期将音乐与教育看的同等重要,强调音乐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二战后缪斯理念开始回归,逐步重视美育的重要性和音乐的教育功能;
当代的音乐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音乐文化的传承,多样的教育形式和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启示进行德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德国音乐教育通过不断的改革教学、注重实践、严格考核和强化学生素质等方式,使音乐教育逐步多样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并使音乐课成为了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课程。
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提高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水平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教学改革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德国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师资培养,且是以优良的师资为保障的,这一点无论是从19世纪还是从当今德国的教育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19世纪处于工业化发展和社会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德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培养师资来振兴国力。
至1840年,普鲁士计有38所师资培训学院和7所“辅助师资培训学院”,其中还有许多曾受裴斯泰洛齐思想影响的优秀教师。
当今德国教育依然非常重视师资培养,且中小学音乐课没有统一教材,教学内容也较为灵活,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和很强的教学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发展和师资培养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这一点对当今我国的音乐教育同样适用。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目前的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借鉴德国音乐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教学改革应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从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分层建构合理的、多方位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
教学形式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按专业进行分班授课;教学方式应从课内教师讲授模式,转变为课内外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应多样化,并通过建立曲目库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选曲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应多元化,将过程性评价与多样化评价相结合。
实践环节德国高等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实践,这使其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也使其高等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紧密相连。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相比德国来说,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占比太少。
笔者曾参与中德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合作洽谈,在洽谈中就遭遇了中德课程学分很难置换的问题。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德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占比很大、开设的其他课程相对较少,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借鉴德国音乐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来改进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是应在课内和课外都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占比,在课内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在课外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是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经验,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音乐人才的培养。
实习单位可以包括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艺术培训机构等。
当学生进入实习单位时,他们也将具有学生和教师,或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
考核制度德国高校对音乐专业学生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
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历多场不同规模的考试,这些考试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如对于主修乐器的学生,考核的曲目范围很广、风格多样,主要考核学生的音乐修养、专业曲目的涉猎情况、演奏技术水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快速学习新作品的能力等。
德国高校对音乐专业教师的聘任和考核亦非常严格。19世纪德国高校聘任的教授要具备较高的学术声望;“编外讲师入职的条件不断提高。申请者除进行公开授课外,还需提供除博士论文之外的研究成果。”
即使是高水平的教师和音乐家在任职期间,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成果来获得学术声望,并经历各种严格的考核。
借鉴德国音乐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需要完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制度,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首先,可以提高对音乐专业学生各层级考试的要求。这些考试应包括单元测验、期中、期末、学业中期、资格和毕业等考试。
可以通过扩大曲目范围、增加曲目难度、规定曲目风格,以及添加音乐素养、即兴演奏、视奏、新作品和合作考试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严控过程性考试,严格管理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
其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技能性考试、专业水平测试和音乐会等方式,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
另外,还应完善对音乐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情况的考评,并建立同步的激励措施,从而在不断反思中提升高校的学术资本、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19世纪德国高校秉承着“没有研究的教学”和“没有教学的研究”都不能称之为高校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他们将之作为高校学术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德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这在德国整体音乐教育发展和19世纪德国女性音乐教育中都有所体现。
纵观德国整体音乐教育的发展,为了实现对于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音乐的功能一直是探讨的重点。
随着不断的教学改革,德国音乐教育越来越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19世纪德国贵族女性学习音乐也主要是培养其自身的素质。
我国目前也很重视素质教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贯穿于各层级、各阶段的教育中。
因此,素质教育不是仅靠基础教育阶段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进一步在高等教育中落实、推进。
借鉴德国音乐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同时,中小学需要合理实施相关政策,落实素质教育,以做好从中小学至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贯通培养。
首先,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储备不足、素养不够的问题,也常因此阻碍专业能力的提升。
故高等音乐教育除了重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音乐之外的艺术类课程或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素质。
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还应平衡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安排好课程比例,以促进两者协调、互补的发展。其次,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将音乐纳入了中考的考试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小学音乐课一直以来被当作副科的境况,使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也需要中小学在具体实施政策时把握好度,不要反过来将音乐教育应试化,走向另一个极端。
应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真正落实美育和素质教育,从而与大学素质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
结语19世纪之前,社会对于女性教育的观点普遍非常狭隘,妇女接受教育遵循的主旨是成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德国普通女性的音乐教育以学校歌唱课为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贵族女性能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但这也只是为了成为上流社会的淑女而已。
由于性别的偏见和多重角色的压力,当时女性音乐家们的处境非常艰难,她们只能在性别差异的夹缝中创作自己的作品,且大部分作品得不到发表。
在男权社会下,甚至连女性音乐家自己都存在着对于性别的自卑和否定。
随着工业化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的家庭及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19世纪德国女性音乐教育得到了改善,大量音乐学校的建立也为女性音乐家的培养创造了新的环境。
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德国整体音乐教育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借鉴德国音乐教育的经验,希望在促进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综合发展的同时,亦能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021-11-23
2021-12-31
2021-10-27
2023-03-14
2022-11-02
2024-03-19
2022-02-14
2023-06-13
2020-12-31
2021-11-01
2021-11-29
2023-06-16
2023-05-16
2024-03-24
2023-09-11
2021-12-14
2023-05-24
2023-07-06
2021-11-01
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