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波士顿音乐学院现代舞

留学在线   2024-04-24 01:45:15

《中国艺术报》2023年12月29日第3版版面图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舞蹈学院于2023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举办BDA舞蹈论坛(2023)暨学术月活动,以系列学术活动推动中国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以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探索新时代的舞蹈艺术和舞蹈教育如何增强推进“两个结合”,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信自强地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本届论坛为期1个月,围绕“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年度主题,精心设置“ ‘桃李杯’与舞蹈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一带一路’上的舞蹈文化”三大论题,举办主论坛、平行论坛、重大项目开题、第五届“一带一路”地区传统舞蹈展演、大师工作坊、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来自国内外400余名嘉宾,开展了广泛而富有建设性的学术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艺术与学术、实践与理论同频共振,文明与文化交流互鉴,情感与思想的共鸣。

在论坛开幕式上,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指出,我们要自觉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艺术更加生动地演绎中华文明的故事,从“BDA舞蹈论坛”起步,不断在思想发动、思想交锋、思想沉淀中升华舞蹈艺术的至美境界。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挂职)、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表示,近年来,舞蹈界原创佳作不断,舞蹈理论建设成果显著,舞蹈评论彰显主动意识和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进步和繁荣发展。北京舞蹈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百年百部优秀作品展播,积极参与全球舞蹈艺术治理体系建设,以更大作为服务党和国家重大任务,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些都体现了北京舞蹈学院作为顶尖艺术院校的大学责任与价值担当。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艺术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希望本届论坛全面总结新时代专业舞蹈教育教学发展成果,深入探讨高层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更有效促进舞蹈教育与创作演出的双向促进、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我国舞蹈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舞蹈艺术生态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主席康斯坦丁·奇里亚克进行线上致辞。他表示,在第30届锡比乌国际戏剧节舞蹈版块,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古典舞大放光彩,演出效果令人赞叹,所有门票都提前售罄。今年“BDA舞蹈论坛”以“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舞蹈文化交流这个话题非常有号召力。感谢我们因共同的想法和相通的创造力走在一起。

纵观整个论坛,世界各地的舞蹈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舞蹈理论建设

本届论坛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与核心概念,注重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转化与阐释,强化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共同探讨了新时期艺术学科和舞蹈学科领域内中国舞蹈文化理论建设。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围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思想,指出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彰显中国特色的中国舞蹈文化理论,需要具备的宏观视野与坚定立场。首先,新时代的舞蹈学研究、舞蹈文化理论需要用更宏阔的研究视野来看待全球范围内不断变化发展的舞蹈实践和学术问题,在更高的站位上,以是否形成具有活力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判断和检验“两个结合”的标准,创造出既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同时也结合现实、能够解决当代问题的优秀文化生命体。其次,建构中国舞蹈文化理论需要具备坚定的立场,坚守中国舞蹈文化理论的主体性、特色性、民族性与文化根源性,“两个结合”思想同样揭示出重要和实用的路径,要把握中国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土壤,和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和实践去对话,运用中国话语体系,真正传承和发展出属于今天的、中国的舞蹈学术立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探索出属于并适用于中国人自己的舞蹈艺术疗愈方法,将中国特色舞蹈艺术疗愈带给人民群众以充分发挥其功用性。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对舞蹈评论中“身体感受力”这一特性展开论述,认为中国舞蹈(人)已经融入了“身体转向”和“情动转向”的世界性人文格局中,也让人意识到中国传统身体哲学观的大有可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七个着力”行动策略尤其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进一步展开思考。她指出,传统剧场和剧本娱乐行业的演艺管理者、从业者、消费者和研究者都应该立足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合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舞蹈学院思政部主任赫丽萍从守正与创新、价值与知识、对比与明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阐释了如何更好地结合舞蹈艺术院校的实际,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升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更好铸魂育人。

中国舞蹈“三大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本届论坛围绕北京舞蹈学院获批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现状评估及评价标准研究》进行开题论证并展开相关学术讨论。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于千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她表示,北京舞蹈学院对中国舞蹈学科的学术发展、学科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高度从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价值、整体框架、研究思路、研究路径、预期目标和成果、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他指出,本课题是在回顾和梳理中国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历程基础上,深入分析和阐释中国舞蹈“三大体系”的构建基础、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论证和确立中国舞蹈“三大体系”建设的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旨在通过中国舞蹈的“三大体系”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国艺术学乃至整体人文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内涵建设。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中国舞协副主席赵铁春提出,要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底层的历史文化、人文民俗、审美取向、风格动作的基础逻辑,来支撑我们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相关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提出,中国音乐很早就形成独特的“乐教”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领域,衷心希望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两校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携手行走在艺术教育改革发展前列,舞动乐章、乐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梳理了北京舞蹈学院编导学科建设的历史脉络,提出北京舞蹈学院的舞剧学派牢牢扎根于中国文化,守正创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马古兰丹姆指出,国际标准舞学科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研究与方法论探索,一方面要夯实基础,促进作为“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促进作为“术”的学术体系建设,在合理表述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国标舞的话语体系,不断扩充话语外延以建设具有共同关怀的话语体系。北京舞蹈学院原教授张平在评议环节肯定和论证了中国国标舞学派建立的基础和已取得的成就。山东大学副教授张娅妮讨论了民俗舞蹈的知识生产问题。她认为重视民俗舞蹈多元实践主体共同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理解民俗舞蹈的知识生产如何被建构为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阐述了中国舞蹈“三大体系”建设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相互关系,并对中国舞蹈“三大体系”的学术发展史进行梳理,指出中国舞蹈“三大体系”的研究问题。她建议,中国舞蹈“三大体系”的建设一要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归纳梳理,对中国舞蹈学科体系形成的内涵、结构、布局、成就等进行总结研究,形成中国舞蹈学科体系的特色与经验。二要在学科理论结构中加强舞蹈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形成体系化的交叉学科成果。三要进行去西方化的中国舞蹈学术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加强以中国哲学理论方法和舞学理论阐释本民族的身体和身体审美规律研究。四要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及时回应当代中国社会民众普遍的舞蹈生活,有效解释和研究丰富的舞台创作与实践经验,加强舞蹈与人类幸福生活关系的研究,促进舞蹈与社会发展。

“桃李杯”与舞蹈拔尖人才培养

“桃李杯”在全国舞蹈教育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具有引领性和教育性的平台。2023年8月9日至8月16日,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北京顺利举办。“桃李杯”与舞蹈拔尖人才培养成为本届论坛的热门话题。

北京市文旅局科技教育处处长呼建梅表示,政府部门将继续出好政策,搭好平台,为北京打造“演艺之都”积蓄后备力量。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郭肇琪指出,要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明确和突出“桃李杯”作为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的特色,同时也要有意识进行国际化的传播以及面向大众的艺术普及。北京舞蹈学院特聘外籍专家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以自身的经历阐述了如何从一位优秀演员转型为优秀教师,强调要将不同芭蕾舞学派中获取的多样性经验、表演经验、广泛的学习积累融入芭蕾舞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素养。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强调,应加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理论构建应加强史论综合的学术建设,以期打造符合文化思维的教学传承体系与学科传承体系。一级演员乔梁从艺人传承、地理环境、地域性格角度阐述了东北秧歌黑龙江风格的特点。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周萍认为,民族民间舞表演拔尖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资源、优质的舞蹈作品、杰出的个人综合素养、良好的沟通和创新协作能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形象条件。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提出,“桃李杯”推动了舞蹈专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舞蹈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作品创作的多方面转变。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麟指出,“桃李杯”比赛推动了上戏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形成了上戏在海派文化滋养下的独特审美追求。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团长杨奕肯定了“桃李杯”在选拔、培养舞蹈人才以及传播和宣扬正能量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从学生到演员、从学校到院团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校长白涛指出,“桃李杯”是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个典型的检验,而培养拔尖人才是今后附中需要继续努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命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王亚彬通过舞蹈作品《大唐贵妃》讲述自身经历,强调“桃李杯”比赛作为最为重要的国家级舞蹈赛事之一,为舞者成为一名优秀表演人才提供了最有效的进阶方式和推动力。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高度面向“三大体系”建设的重大议题,与北京舞蹈学院时隔17年再次举办第十三届“桃李杯”舞蹈展演这一重要节点,提出从“桃李杯”延伸到平台的设立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打开视野,做好本土文化的世界话语阐释。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张强指出,职业教育对应的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对应的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三教协同发展,需要我们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中国式”演艺现代化生态建设

2023年11月18日至11月19日,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北京舞蹈学院顺利举行。大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的新思维、新路径和新方法”,全国艺术管理学界、业界嘉宾用丰厚的学术积淀和精彩的实践经验为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艺术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期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巴图提出艺术院校要贡献推进艺术进步的先行者、守护艺术留存的先倡者、阐述艺术真谛的先觉者、承担国家艺术使命的战略艺术家。许锐结合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从管理机制、舞台技术、表演样式、生态构建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演艺发展从观念到时间的融合创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景小勇、浙江演艺集团总经理周阿勇、四川天府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刘传、北京保利剧院总经理姚睿、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明亮、北京演艺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利、吴氏策划总经理郑颖等从市场、院线、院团战略与团校合作等方面分享了演艺一线经营、管理的经验、模式。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从历史、沿革和现状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于“新思维、新途径、新方法”的三点看法:第一,新思维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上来考量;第二,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拓展艺术管理的新路径;第三,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与科技结合是艺术管理学科的新方法,艺术管理学科要在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做与科技结合的引领者。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庹祖海描述了当下数字演艺发展的主要形态和特点,指出数字演艺拓展了表现方式,传统演艺与数字演艺两者之间将形成共生共存的格局。庹祖海从数字演艺的主要形态、发展情况、数字演艺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应用的技术、优势与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思考建议。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大京的总结由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出发,以归纳、演绎、实证分析、边际分析、比较等方法为基础,探索创造有利于艺术本体发展的制度、环境以及艺术机构的研究。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张海君提出了实践品牌要知策而“策”,要将时代政策与院校发展目标相结合,并强调人才培养是艺术实践的最终落脚点。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刘国伟表示,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边界拓展也更为多元,为学术研究、艺术实践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路径。浙江音乐学院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长林宏鸣认为,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可以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自身建设和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影响三个维度来考察成败得失。老师们不仅要善于“教书”,也要重视“育人”,引导未来的艺管人才真正成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能受到社会欢迎的栋梁之材。

舞蹈、音乐与舞台视觉融合创新

舞台舞蹈演出是综合艺术,从听觉与视觉层面给人带来双重审美愉悦。论坛召集人任冬生提出,本次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举办,旨在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创新融合的意义。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以当代舞美创新的真正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义的发问,引导论坛发言嘉宾聚焦舞剧音乐与舞台视觉,围绕舞蹈作品,提出各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视角。

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顾问、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原团长关峡从“舞蹈音乐的审美”层面谈起,回顾了他的经典交响作品《霸王别姬》是如何从舞蹈作品《江山美人》演变而来,以及如何根据交响乐作品进行舞蹈再创编交响芭蕾《世纪》。他指出舞蹈与音乐的创作应共同追求更高级的审美意象,表达出时代之美、东方之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韩真结合《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创作中与作曲家进行交流碰撞的案例,将作曲与编导的关系比喻为“高手过招”。音乐在舞剧整体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情绪的交流到情感的共鸣,编导在听到音乐后产生创作冲动的时刻无疑是极为宝贵的“瞬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青年作曲家杨帆分享了将《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音乐改编成交响乐作品并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尝试。他认为舞蹈和音乐就像一对“恋人”,需要在情感上“同频共振”。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编导系副教授谢飞谈到“看音乐、听舞蹈”的理念——音乐中有视觉的画面,舞蹈也同样可以被聆听出声响。编导给作曲家创作空间,可能对方也会给编导一个意想不到的新想法。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规划处处长刘立明结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优秀作品如《只此青绿》《咏春》《天路》等,对国家艺术基金政策引导性和近10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对于舞剧和舞剧作曲资助的情况做了简要回顾与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期许与展望。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马路结合多部作品的场景设计与舞台视觉呈现,探讨了舞美设计对戏剧时空、观演关系的影响,进而阐述了“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观众需要舞美,舞美表现了戏剧,科技进步是舞美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舞美前行的根基”的观点。一级舞美设计孙天卫从舞美形式、个性、符号、参与四个方面分享了创作理念。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周立新提出,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作品的舞美设计师,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语言、动因与写意。他谈到,由于舞蹈作品独特的表现语汇与表现形式,使得其对于舞美设计的初学者来说是难题,所以在以上三个阶段中不能或缺的是“情感”。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影视与戏剧系荣休教授于海勃介绍了古代的舞蹈场地、芭蕾时代的剧场和现代舞的视觉空间。他谈到,舞蹈艺术不仅在视觉空间上有所拓展,在物理空间上也在不断地拓展。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电视美术委员会主任慕峰从扩展现实、全息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阐述了当下数字时代的到来使舞台演出的边界变得更为开阔与多维。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白文国谈到,舞台灯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无生命的灯具具有灵魂,这是灯光设计的使命。在当代舞蹈戏剧的视觉重塑、舞蹈视觉语言的当代性主题讨论中,许锐、田露、刘科栋、崔晓东、任冬生、周莉亚、靳苗苗、吴蕾等结合各自创作交流了经验。

文明互鉴:“一带一路”上的

舞蹈文化研究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舞蹈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是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重要文化载体,所以本届论坛围绕“一带一路”舞蹈文化传承与交流邀请各方专家展开研讨。

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指出,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起点,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艺术之火将其照亮。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创作,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讨方向上,显现了高度活跃的态度,优秀作品迭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也寄托了全人类可以认同的共同价值。英国圣三一拉邦音乐和舞蹈学院校长安东尼·鲍恩表示,未来在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在拓展舞台表演可能性以及舞蹈科学在舞者身心全面发展领域的深入研究,将和北京舞蹈学院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哈萨克斯坦国立舞蹈学院院长努西普让诺娃·毕毕古丽认为,跨文化对话在现代世界的发展中是丝绸之路的独特价值和遗产,哈中文化纽带对两国文化和经济交往有着重要影响。而其中传统舞蹈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影响着社会的整体意识。美国伯克利波士顿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汤米·奈布莱特提出,波士顿音乐学院拥抱不同的、创新的元素,开设了包括芭蕾舞和现代舞,以及爵士舞、踢踏舞和嘻哈等丰富的舞蹈课程。同时,设立当代舞表演与商业舞蹈表演两个本科专业,助力于学生多领域发展、多元化就业。他以“我们真正要传授的,是如何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句话与大家共勉。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文化学院院长额尔德尼其其格阐述了贝勒格舞蹈的分布地区、现存状况、起源及特点,总结了蒙古国各地区贝勒格舞姿动态的异同。她认为贝勒格是一种民间习俗、仪式,也是融合天地人间精神从而保持身心健康的民间艺术,并呼吁学界重视原生态民间舞蹈研究调查,有效传承和保护其原始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围绕传统工艺在当代为什么要转化、谁来转化、如何转化三方面展开论述。广大劳动人民是传统手工艺的创造者,也是手艺文化的受益者和守护者,当代青年群体和女性群体成为了传统手工艺转化发展的主力军。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指出,所有舞蹈的传统都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我们感受太阳、感受风、感受花儿,在丰收的喜悦中、在对美的表达中,发挥人类智慧,创造了舞蹈。东方歌舞团著名编导王丁菲、翟娅琴、朱明瑛、乌梁海·斯日吉德玛回顾了东方歌舞团演绎的历史文化价值,交流了他们对于东南亚古典舞、蒙古族传统舞蹈研究的最新成果。甘肃省艺术学校原校长、一级编导高金荣指出,“敦煌艺术”中所含的乐舞形象为我们挖掘、整理、弘扬我国优秀舞蹈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敦煌舞的教学研究对促进“丝绸之路”的乐舞文化交流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马来西亚桑威大学穆赫德·阿尼斯·诺尔,印度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尤米马拉·萨尔卡尔,波兰克拉科夫国家戏剧学院西尔维娅·H·莱旺多斯科,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剧院总监伊万·卡拉卡拉,波兰卡托维茨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音乐学院巴特沃米耶·米什恰克,北马其顿戈采德尔切夫国立大学舞蹈系主任里西玛·里西姆金等学者关于本土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彰显出各国舞蹈学者携手奋进、互学互鉴、美美与共的精神,及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审美多样性”的共识。张素琴等17位学者从传统舞蹈的创作、传播、理论多角度进行研究,借鉴图像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阐发了舞蹈艺术中体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包容开放的精神,也彰显出舞蹈艺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价值。

连续五届的BDA舞蹈论坛是北京舞蹈学院党委领导下创办的高端学术品牌,是海内外舞蹈艺术家和权威专家学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本届论坛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历史文化节点,回应时代话题,展开深度思考,彰显了论坛学术引领和文化建设的战略眼光。期待BDA舞蹈论坛在未来能够继续为全球舞蹈界搭建学术平台,呈现更多精彩、深刻、富于启发的观点与思考。

(作者:杨秀明 邓佑玲)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

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