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治疗专业大学_美国艺术治疗专业大学排名

留学在线   2024-09-22 13:40:37

巩悦悦 策划整理 实习生 陈嘉欣

编者按:即日起,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栏目,展现我省教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香浸润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风貌。该栏目向山东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长期征稿,征稿邮箱为qlwbyddx@126.com,文章内容需结合自身教育故事,讲述一本好书带给自己的成长启迪。好文将择优在齐鲁壹点客户端《青年说》新闻专栏发布。

文/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小学美术教师 陈雅君

提到艺术,你会想到什么?是一场音乐会,是一首优美的诗,还是美术馆里的一幅画?这些都是艺术常见的表现形式。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通过艺术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灵魂深处。

当我读到《以画疗心》这本书时,我知道了原来艺术除了能让人赏心悦目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疗愈。

《以画疗心》是由美国艺术治疗专家凯西·马奇欧迪撰写,黄珏苹和谢丽丽翻译的一本透过艺术来表达心灵的书籍。多年来,凯西·马奇欧迪一直致力于研究艺术与治疗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书中提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具有治愈性,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创意过程,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形式,推动人们的成长,促进自我表达、情绪修复、冲突解决及实现蜕变。

人生活在世上,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也难免会遭遇一些情绪问题。有的人喜欢独自面对,独自承受所有的伤痛。有的人喜欢让自己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方式向自己诉说。

就像文中提到艺术家梵高,在生命的最后,病痛改变了他的生活,画画似乎是他生命里唯一的希望。他在画中叙述着他的忧郁与痛苦,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梵高通过艺术疗愈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所谓的“艺术治疗”是不是专治像梵高这样“生病的”或“心理失常的”艺术家?或者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艺术”有门槛的,是一种技法?

其实并不是。

《以画疗心》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什么年龄,绘画和其他艺术创作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表达。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位老奶奶,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莱顿,这位老奶奶因家人的相继离世痛苦不堪,在她妹妹的提议下报名参加了大学的绘画班。莱顿奶奶通过绘画直面自己的内心,宣泄痛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减轻了她的病症。

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又比如,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的故事。在1942—1944年的时候,捷克的特莱金集中营里边关押着15000多名儿童,纳粹严禁对孩子进行任何教育,但她在集中营里秘密地教孩子们放飞心灵来画画,有的孩子画下了家中的花园,还有人画下了秋天的落叶、蝴蝶等等…通过创作,孩子们的心灵得以“走出”集中营的高墙和铁丝网。

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但人人都可以去创作艺术作品。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遇到什么样的境况,不需要你受到多少的艺术训练,只需要你能勇敢地拿起你的画笔,留意自己的作品,就已经开始了内心的探索体验,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具有疗愈的力量。

当然,书中还着重说明了艺术创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焦虑与创伤。作为一线美术教师,为减缓学生的学业压力,疗愈他们的心情,我会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美术课堂艺术创作的优势,大胆将艺术疗愈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心理疗愈的力量,比如通过《涂鸦变变变》,让学生自由抒发考前焦虑的情绪;《情绪能量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情绪;又或者让学生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运用曼陀罗绘画的方式,整合内心冲突等等。学生在与自己作品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内心真实感受的探索,启发自我修复的功能。

“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每件作品都是独立而创新的,有着自己生命的存在。

当读完这本书,我对艺术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它在用非文字的方式关注内在体验,帮助我们理清过去和在当下的意义。

艺术是人类的灯塔,我们永远都不能强求现实世界事事如愿,但我们永远可以感谢生命里一切遇见的美好。愿我们都可以唤醒内在的创造力,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给心灵留出一片艺术的净土,让它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推荐

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