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线 2022-04-28 18:05:58
最近加拿大推出的移民利好政策不断,吸引了不少之前一直在默默关注加拿大留学和移民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中,有不少都是有着不错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背景,并有几年工作经验,想通过出国留学,进而移民加拿大。
“我的情况能申请到哪个大学?”、“哪些专业适合我来申请?”、“这个专业好就业吗?”这些是大家普遍疑惑的问题,那么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一下有关加拿大研究生申请的相关内容。
▎硕士研究生类型
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分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专硕(professional degree)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硕(academic degree)则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以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目的。
加拿大对硕士研究生也有类似的分类,通常分为“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
# 授课型硕士
授课型硕士相当于国内的专硕,课程设置一般来说以课程为主(Coursework),学生可以选择完成所有课程之后毕业,也可以选择完成大部分课程,配合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后毕业。
相对于研究型硕士来说,授课型硕士的课程难度较小,但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所学课程一般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较为实用,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专业的工作领域。
授课型硕士一般不会获得研究生奖学金,只有极少数大学的专业会提供部分小额奖学金。授课型硕士如果不是选择论文或者课程设计毕业,学校一般不会为学生安排导师,因此学生需要自行安排课程。
授课型硕士课程时长一般在一到两年,且一般情况下,授课型硕士将是学生拿到的最终学历。
# 研究型硕士
研究型硕士相当于国内的学硕,但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生硕士一定会有导师,并且要求完成一定质量的论文(Thesis)才能毕业。
同时,研究型硕士课程相对要少,需要具体和导师沟通,需要选择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导师会分配与所做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
在奖学金方面,研究型硕士的导师会为学生提供助研奖学金。全额助研奖学金通常可以覆盖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费用,但目前也会出现导师不提供奖学金,并要求学生带资进组的情况。
研究型硕士通常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专业研究性人才为目的。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型硕士会选择继续读博。从课程设置的时长来看,研究型课程时长一般在两年及以上。
▎申请审核流程
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在申请流程上也有所不同。
授课型硕士:授课型硕士的申请提交后,一般会先由学校研究生审批组,也可称之为研究生院录取委员会进行审核。这轮审核主要关注学生的标化成绩, 比如:GPA,雅思或托福成绩等。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者将要接受该专业所在学院的审核。学院主要审核学生学习的课程、申请材料和相关背景是否切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如果该申请者符合条件,则会通知学校研究院发出录取通知。
研究型硕士:在加拿大少部分的大学,教授话语权要高于研究生审批组,因此研究型硕士在申请这类型的大学时,教授的选择决定申请者是否能被录取;而另外一些大学,则是研究生审批组牢牢把握话语权。正是这样,导致了这两类型大学有着不同的录取审核顺序,但是整体上还是以后者情况居多。
研究生硕士的申请,除了需要提交和授课型硕士相似的申请材料外,还需要在申请过程中选择教授。一般情况下,选择教授才是申请研究型硕士的难点:为了确定教授是否有愿意指导自己,申请人需要在申请提交前先与教授取得联系,在获得教授的认可后再提交申请。在许多大学的申请过程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联系教授,部分教授甚至还要求笔试和面试。
申请材料提交后,会先到达研究生审批组进行初步筛选,符合基本条件的材料将会被送到教授手中,此时教授就会对所有申请者的背景和整体情况,从中选择与自己课题和研究方向最为匹配的申请者。做出选择后,教授会把选择意见发回研究生审批组,审批组再发出录取或者拒信。
目前也有部分大学不需要学生联系教授。在申请的时候,学校就会将有意向带学生的教授名单发布出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匹配度最高的教授。
▎研究生申请建议
本科在读的学生,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申请研究生的目的和职业规划,如果是为了获得一个研究生学历,达到某个行业的就业门槛,那往往选择授课型硕士即可;如果是有学术追求,并志向科研,那就选择研究型硕士。
授课型硕士申请,大学更看重的是标化成绩、本科期间做所过的实习科研比赛等项目,因此申请人要表现出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建议有意申请授课型硕士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一定要重视自己的GPA和语言成绩,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资源参加各类型的项目,比如专业相关实习、科研、竞赛等。
研究型硕士申请,除了有不错的GPA和语言成绩外,还需要申请者表现出强大的学习和科研能力,本科阶段发表文章,已逐渐成为学校对申请者的普遍要求。建议有意申请研究型硕士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多利用学校和老师的资源,寻找科研机会。
除此之外,建议申请者从大三开始,就开始了解各个大学和该校的教授的情况,找到和自己研究兴趣相匹配的教授后,研读他们的文章,以获取更多信息。
2020-12-31
2021-09-07
2023-05-15
2023-12-07
2023-09-26
2021-11-18
2023-06-12
2023-10-13
2022-02-28
2022-12-27
2020-12-28
2023-06-12
2023-05-26
2023-08-24
2023-06-13
2020-02-20
2023-06-19
2022-06-23
2023-05-19
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