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戏剧简介(realistic theatre)戏剧主要流派之一。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 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戏剧形成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当时欧洲革命象遍地着了火,全面动荡使生活面极大地展开了,而且把生活的底层本质也翻抖了出来,深沉的黑暗把一些愤世嫉俗的,感觉灵敏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要求揭露这种黑暗,刺破这种黑暗,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支柱给他们带来思考反映,揭露的力量,于是现实主义适逢其时,蔚然成象,以他们特有的思想武器来暴露黑暗,力求真实,深切,广阔,这也是当时许多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家的共同特点。
在法、德、英等国,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尚未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不少剧作家沿用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口号,或者本身就是从浪漫主义运动转过来的,W.莎士比亚是他们反对新古典主义斗争中的共同旗帜。这时期俄国的现实主义戏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钦差大臣
别林斯基在提出文学有“现实的”(即现实主义的)与“理想的”(即浪漫主义的)区分的基础上,对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也作过进一步的论述。在创作方面,俄国Н.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是现实主义戏剧早期的优秀代表作。
但从总体上说,本时期欧洲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小说方面。70年代之后,欧洲出现了一股以批判现实主义为特色的独立的戏剧潮流,并且在创作与舞台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在北欧(主要是挪威)和俄国取得的成就 为突出,它的代表作是H.易卜生首创的“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用严谨的戏剧结构和成功的性格刻画,提出并讨论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法律、妇女等重大问题,尖锐地批判和否定了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伦理观念。
玩偶之家
剧场运动
在批判现实主义戏剧逐步成熟和壮大的过程中,始于法国,而后席卷欧美的“小剧场运动”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1887年,A·安托万等人为响应爱弥尔·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戏剧的主张,在巴黎创办了自由剧场。他们不满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背离自然的原则,提出新时代戏剧应当成为人生的“实验室”,戏剧家须像科学家一样对自然和人进行“直接的观察、精确的剖解”,“只须取材于生活中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地记载他的行为。
”他们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消极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实际上,自由剧场除了演出一部分自然主义戏剧以外,还上演过不少现实主义作品。
安德烈·安托万
接着,德国的自由剧场(1889)、英国的“独立剧院”(1891)、俄国的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以及美国的各类实验性小剧院先后建立,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小剧场运动”。这场运动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易卜生和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而且哺育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G.豪普特曼,英国的萧伯纳、J.高尔斯华绥,爱尔兰的格雷戈里夫人,俄国的А.П.契诃夫、高尔基和美国的E.奥尼尔等。同时,随着现实主义戏剧文学的繁荣,与之相适应的写实派舞台艺术也迅速发展起来,并趋向成熟化和理论化。到20世纪初,终于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艺术表现
在艺术表现方面,现实主义戏剧将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作为基本准则。他们主张在舞台上严格地按生活的逻辑组织冲突和场面。无论人物的心理刻画,还是动作细节的描绘都应尽可能做到逼真和准确。剧作家必须恪守“代言体”格式,不能像浪漫主义戏剧那样,借人物之口直接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和议论,而必须通过客观的舞台形象自然地流露作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激情。
为使舞台形象真实可信,现实主义戏剧的结构通常具有时间、地点和事件比较集中紧凑的特点。台词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一般不用韵文。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戏剧又强调艺术的典型化原则,反对把生活现象不加选择地搬上舞台的自然主义倾向。他们要求戏剧通过典型的环境、事件(情节)和冲突,来烘托、突出典型性格,从而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及其发展趋势。这些要求是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的。
演剧形式
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
根据上述特点,现实主义戏剧的演剧形式必然相应地要求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致力于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他们严格划分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线,主张在二者之间筑起观众看来透明、演员看来不透明的“第四堵墙”,以便演员更好地“生活”在舞台上。现实主义戏剧表演艺术产生了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化的表演理论。
他们要求演员在“规定情景”中由“自我”进入角色,以“情感的精神真实及其表露的形体真实”创造出“美丽而崇高的人的精神生活”。在舞台美术方面,现实主义戏剧借助近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也尽力在舞台上布置幻觉性的写实景,一般不采用写意性或装饰性的设计,更反对一切浮华虚假的作风。
戏剧发展
早在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高度评价历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传统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成就。他们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时,还提出了著名的“莎士比亚化”原则,强调“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J.C.F.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他们对未来的无产阶级戏剧寄予深切的希望,认为它应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的完美的融合。”这些论述为现实主义戏剧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易卜生
反映对象的内向化演剧形式的多样化
20世纪初以来,在富有现实主义戏剧的优秀传统的俄国,高尔基等人的剧作为革命戏剧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陆续涌现出一批新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兴起的现代话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并在30、40年代造就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成熟的现实主义剧作家。
几十年来,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地发展。在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不少现实主义剧作家,对于西方社会日趋严重的失业、贫困和精神危机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们在反映这类社会问题时,越来越多地将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折射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痼疾。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则广泛汲取其他流派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以丰富舞台的表现力。
以B.布莱希特为代表的一批戏剧革新家则在舞台艺术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戏剧。他们从戏剧的根本观念与戏剧美学的高度,重新评价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表现手段,努力在舞台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反映对象的内向化和演剧形式的多样化,是当代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重要趋势。
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戏剧讲究剔除干净三伪文学的成分,不做过分地夸张,讲究细节的逼真,一般反对情感过分宣泄,在抒情上不像浪漫主义戏剧那么激烈喷薄,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像现代主义戏剧那样变形夸张,在主题和倾向上不像象征主义那么形而上和晦涩,因为现实主义戏剧讲究去尽三伪文学的成分,所以经典的现实主义戏剧往往呈现出纯净的艺术特色。
本站郑重声明:"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